1. 首页 > 财经资讯

打破学历偏见 让职业教育“挺起脊梁”

  “重学轻术”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社会观念由来已久。职业歧视、教育歧视、学历歧视几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人害怕在学历竞争、就业竞争、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骨子里对进入底层职业(岗位)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不愿意自己或孩子从事体力劳动或一线岗位工作。这显然与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建设技能型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相称的。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人对职业以及职业教育的社会歧视,实现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所主张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目标?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必须下大力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消除职业歧视需从娃娃抓起。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职业体验、职业陶冶、角色扮演、模拟生产生活场景、参观职业博物馆、探索树立职业理想等,都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有益形式。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职业平等、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及一切劳动者、树立职业理想的宝贵意识和人生体验。让职业平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从小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

  职业启蒙教育是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歧视、教育歧视的有效途径。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已经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应当大力加强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到小学及学前教育,使职业启蒙教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和教育常态,为社会未来健康发展培养坚强的新生、后备力量,夯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土壤。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

  质量是一切教育的生命线。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普遍被认为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平民大众的兜底教育,但绝不是劣质教育、低等教育,更不应是“失败者的教育”。

  职业教育绝不能牺牲质量。自2019年开始,伴随高职教育面向三类(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生源连续三年每年扩招百万人,一些重大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化、功能多元化、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广大职业院校不能只管进不管出,特别是不加限制的“宽进宽出”,这只会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进一步受损,降低其社会吸引力、美誉度和认可度,陷入“质量差——不被认可——质量更差——更不被认可”的恶性循环。

  对此,职业教育界应当保持足够清醒,“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职业教育自身变得强大和高质量,“宽进严出”,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才会为自己赢得尊严和未来。

  三是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所形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是科技进步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数量上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就会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即失业、低水平就业的现象。

  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国家资历框架的本质是要打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制度壁垒,打通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之间相互融通的制度瓶颈,打破制约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各种限制,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合理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通过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待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四通八达的教育学习“立交桥”中,在不用担心被歧视的情况下,基于个人意志,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受教育(学习)渠道,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者和职业人,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要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实现体面就业,过上体面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国家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与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如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心和支持。化歧视为重视,化层次为类型,化冷眼为热情——职业教育需要大家积极参与。

  当然,消除职业歧视,让职业教育“挺起脊梁”,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做起。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付出与努力,共同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础。

  (作者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