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做好“通”“惠”“情”文章 打造登陆“第一家园”

  (上接第一版)如今,约73%的金门用水由泉州提供,当地彻底解决了常年缺水之苦。金门供水工程探索建立的多项创新合作机制,成为推进“金马四通”的工作样板、增进台胞福祉的生动事例、促进民间交流的互动平台、两岸融合发展的强劲纽带。

  优势互补,泉台在产业合作赢发展。去年以来,总投资106亿元的国亨泉港石化项目建设现场,数百名建设者挥洒汗水、抓紧施工。这是台湾资金技术与泉州石化产业的强强联合,也是近三年来泉州投资额最大的台资项目。项目对我市产业强链补链,拉动丙烯、聚丙烯下游石化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台商主动融入泉州产业链,既分享发展新红利,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又有利于两岸进一步提高经济融合度。如今,半导体产业在泉州加速成形成势,泉州“芯谷”已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应通尽通,合作共赢。泉州将继续探索泉台融合发展新路,推进泉台共享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实现泉台产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发挥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等载体作用,深化泉台在半导体、精细化工、医学检验等领域合作;推动与金门率先融合发展,建设两岸科技创新高地。

  以惠促融

  台胞享受同等待遇

  两岸融合发展,活力在“惠”。这一年,泉州在“惠”字上做“加法”,不断提升台湾同胞福祉、细化台湾同胞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

  来自台湾的何国鼎说,他在泉州购买了人生第一套房,买房时,可以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在他看来,这项政策对于台湾来泉创业者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而泉州推出的人才“港湾计划”、减税降费等政策,对于来泉台湾同胞同样适用。

  去年10月,泉州第二批16家台企、22位台胞获颁“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这一探索对台金融服务机制、扶持台商台胞在泉州就业创业发展的举措,是对在泉信用记录良好台胞的一种认可,以征信助力、征信赋能为切入点,为台胞提供增信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领域真正落实“两个同等待遇”政策。

  同年,泉州在全国率先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精准对接台胞台企所需的办事服务场景,开设专属在线服务空间,以数据赋能台胞台企在大陆的投资、创业和生活。

  今年3月,市金融监管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泉州市金融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若干措施》,在创新惠台金融产品、推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推动台胞住房贷款服务等12个方面,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台湾同胞在泉州享受同等待遇,已然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设立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等机构,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台湾同胞绿色通道”,“12345”便民服务平台则整合了涉台服务热线……一系列惠台创新举措,打通了服务台胞的“最后一公里”,便民而又温暖人心。

  落实同等待遇,搭建更多泉台“连心桥”“惠民路”。泉州将继续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各项政策措施,建好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扩大台湾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泉学习实习、就业创业。

  以情促融

  促进心灵契合

  两岸融合发展,纽带在“情”。泉州不断打造两岸民间交流品牌,依托民间信仰、宗族宗亲、青年交流、传统文化等纽带,发挥祖地文化优势,促进泉台同胞心灵契合。

  2021年,泉州安溪清水岩获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年,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暨两岸通水交流中心、泉州台商投资区雕艺馆先后获批设立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目前,全市累计获批省级对台交流基地7家,排在全省设区市之首。

  疫情阻隔不了台湾同胞了解大陆的脚步。

  车上插着“同心共筑、和平统一”小红旗,去年3月,台湾人陈文仁从祖籍地安溪出发,环骑祖国,每到一个城市,他都和当地人一起,拉着写有“台湾同胞祈愿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而骑行祖国各省会”的横幅拍照。他说,自小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熏陶,环骑祖国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希望用自己热爱的骑行方式,走遍祖国各省份,借此告诉广大台湾年轻人“海峡两岸一家亲,我们是中国人”。

  去年9月,来自台湾的吴诗淇前往华侨大学报到,开启大学生活。在她入学之前,吴家大姐吴芊蓉、二姐吴宜庭先后考入华侨大学。“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是两岸青年交流很好的一种方式。”吴芊蓉说。作为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高校之一,华侨大学去年共录取台湾学生352人。许多在泉求学的台湾青年学生表示,留在大陆发展,将是自己毕业后的选择。

  情融两岸,同心筑梦。泉州将进一步扩大特色交流品牌的示范效应,发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省级对台交流基地和众多宫庙宗祠等载体作用,办好闽台对渡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海峡论坛泉州同期举办项目等祖地文化交流活动,着力打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等,形成多层次交流格局。同时,实施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计划,支持非遗项目、民间曲艺等精品文化走进台湾,共同传承发展闽南文化。

  □本报记者蔡紫旻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