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电子烟将“禁甜” 有商家玩“花式清货”

  

  《电子烟管理办法》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这部将于5月1日起施行的行业性新规,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不得排他性经营上市销售的电子烟产品,要求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应当报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电子烟产品主打仍是水果口味,一些商家借着即将禁售,玩起了“囤货涨价”的花样。面对电子烟即将“禁甜”,一些商家还想出了“换马甲”、暗示能私下交易的手段。

  电子烟“禁甜”已有品牌停产部分口味

  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这也就代表着水果等口味电子烟2022年5月1日起将不能再售卖。与普通香烟不同,电子烟还通过添加香精、烟油等成分研发出了葡萄、柠檬、可乐等口味的产品。

  在《办法》出台后,多个电子烟品牌已作出回应,表示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并宣布在国内市场将停产水果等风味产品。

  “确实最近出货量大了一些,但是相对于库存来说,我还是有些担心。”一位地区级经销商表示,他代理的品牌属于腰部,厂家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理想的情况下,能将这些库存在大限前售完。不理想的情况,这个品牌可能就消失了。“这个牌子基本都是非烟草口味的产品,就是靠各种年轻人喜欢的口味在拉销量的。”

  “现在店里一些口味已经缺货了。目前店里有的就卖,连展示品都没有的,也不会补货了。”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商场内,某电子烟品牌店的店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品牌产品的烟弹已经有近十款不再售卖。“国家有新规,一些口味已经停产了,现在也就是消化库存。”

  对于电子烟“口味”的管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应该“一刀切”,比如,英国等国并不限制电子烟口味。一家不愿具名的电子烟企业从业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口味禁令可能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就是卷烟的吸烟率回升,第二就是走私和“黑市”。

  制造“缺货焦虑”有的卖家借势涨价

  但是,在市场上却是另一番情景。记者注意到,非烟草口味的电子烟制品才是各品牌的“主力军”。其中一些电子烟企业推出的产品中,甚至基本没有烟草口味的产品。而《办法》一出,一些卖家却借着电子烟“禁甜”一事涨了价。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相比于某品牌专卖店99元/盒的售价,该品牌某些水果口味的烟弹售价在一些烟店已经涨到了120元。而另一品牌此前“优惠价”为68元的烟弹产品,也“恢复”了99元的建议零售价。部分烟店或电子烟品牌集合店中,一些诸如买三赠一的买赠活动也取消了。

  有销售人员表示,“现在买还能挑口味,之后可能连口味都挑不了,想囤货的话赶快囤,估计到4月底就不卖了。”不仅如此,一些商家还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制造“焦虑”,诸如“这些口味,以后就只能回味了”“少量现货,现在不囤以后也没了”等等。

  此外,记者注意到,虽然各大电商平台都已经屏蔽了电子烟搜索,但是,一些商家却仍旧绕开这一屏蔽,想出了其他近似词来继续推广电子烟产品。一些店铺甚至打着“医疗器械”的名头在售卖电子烟,而一些电子烟商品在标题中还打出了“学生”字样。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了一些商家,部分要求记者脱离电商平台购买,部分也可以直接下单。当被问及为何电子烟仍能售卖时,客服们则表示自己的产品是“戒烟条”“草本气雾化剂”等等。不仅如此,在探访中,一些实体商家也暗示并不担心“五一”时限的到来,“先加微信,只要厂家有货,想要可以微信联系”。

  电子烟行业结束无序发展是大势所趋

  记者了解到,电子烟一开始是作为戒烟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随着其野蛮发展了几年,已经成了一些年轻人追求新奇的产物。而随着电子烟市场发展迅速的同时,却因身份模糊(既非药品,也非保健品和医疗器械,更不是烟草),长期缺乏监管,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研究员肖琳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在1000万。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的使用率最高,获得电子烟的途径现在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比例占到了45.4%。”

  《2021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显示,目前,国内电子烟零售店约19万家,其中单独经营一个品牌的专卖店约4.75万家。目前电子烟的零售网络已经渗透到各级城市,其中每座一线城市平均有1301家电子烟零售店,每个五线城市平均有33家。另有数据显示,有75.5%电子烟零售店的稳定客户是年轻男性上班族。

  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表示,《办法》施行后,电子烟行业在我国将结束无序发展的局面,将迎来规范化、法治化发展的新局面,这也是全球大势所趋。

  “从卷烟转到下一代减害新型烟草制品是趋势,需要很长的时间。”电子烟行业专家、国内电子雾化行业专业媒体“蓝洞新消费”主编陈中说,在当前缺乏细则指引和时间紧急的情况下,电子烟企业只能尽力根据公开信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拥抱变化,随时准备合规。“新规没有一棒子打死电子烟,既是我国监管比其他国家的进步,也是认可电子烟对成年烟民的选择,也为产业留下了发展空间。”

  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文章来源:南宁晚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