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和林微纳2021年净利增68% 定增项目实施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3月30日晚间,国内精密零部件细分龙头企业和林微纳(688661.SH)发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份完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同比增长61.3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68.33%,基本每股收益为1.38元。

  受益于核心产品产能的加速放量,叠加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顺利,和林微纳2021年的业绩实现了高增长。而面向未来,在下游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若公司于2021年底开启的定增项目顺利实施,则有望继续放大核心产品产能,加上其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突破、整体增长模式较为健康,和林微纳的长期业绩表现仍然值得市场期待。

  产能放量+海外拓展释放业绩

  健康增长模式助力长期发展

  和林微纳于2021年3月登陆科创板,是具备大批量精微电子零部件和元器件生产能力并且能够为国际顶尖半导体厂商供应精微电子零部件和元器件产品的企业之一。从业绩报告来看,和林微纳2021年新签订单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核心产品继续取得了良好表现。

  具体来看,一方面,公司传统优势业务——MEMS精微零部件系列产品2021年销售订单饱满,产能不断释放,全年精微屏蔽罩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半导体测试探针经过前期的客户拓展和产品验证,销售额快速放量,全年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78.16%。以上二者合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合计84.45%,构成了公司最重要的业绩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和林微纳在海外市场加速拓展的一年,全年共实现境外销售收入 1.6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 44.71%,较 2020 年度境外收入 0.67亿元、营收占比29.22%相比,绝对数额及占比均有大幅提升。据了解,这主要得益于公司 2021 年度对海外客户的持续扩展及维护,部分海外客户的产品验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进入海外芯片设计厂商供应链体系。

  在产品持续放量、客户拓展加快的支撑下,2017年以来,和林微纳过去5年营收、净利复合增速分别高达41.23%、42.47%,充分体现了一家高速发展企业的成长性。

  从利润端来看,作为细分领域佼佼者的和林微纳,其毛利率长期处于43%以上,净利率20%以上,2021年净利率更是达到27.92%,盈利能力持续领先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更重要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低于40%,2021年仅有17.87%,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约1.04亿元,账面现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合计超过3亿元。也就是说,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建立在保持偏轻资产运转、现金流优异的背景之下的,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此的增长模式显然更为健康,也有利于公司的安全稳健成长。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

  定增项目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作为科创板企业,持续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是和林微纳的“立身之本”。据了解,公司较早就进入MEMS精微零部件及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领域,形成了一定技术优势,就2021年而言,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从上期的17.29%提升至2021年末的23.3%,研发投入也增长近一倍,占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至7.57%,显现出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决心。

  从研发方向而言,和林微纳的研发部门主要包括精微金属冲压、精微注塑以及半导体测试探针三条产品线,在技术积累和专利储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累计获得国内专利 78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目前,公司在微型精密芯片测试探针工艺、QFN封装芯片测试探针和基座、高速GPU芯片的同轴探针等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参数已达国际同类水平,正是因此,和林微纳也逐步获得了海内外知名厂商的认可。

  放眼全球市场来看,“缺芯潮”延续的背景下,目前半导体测试探针卡这个细分领域里市占率前三名的厂商FormFactor、Technoprobe和Micronics Japan分别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中国大陆占比却不足2%,国产替代的空间非常可观。从和林微纳现有的技术水平、客户情况来看,公司有能力、也有机会抓住这波时机,助力该类产品的自主可控。

  基于此,和林微纳2021年末发布定增公告,拟向包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骆兴顺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2400万股,拟募资金额不超过7亿元,用于MEMS工艺晶圆测试探针研发量产项目、基板级测试探针研发量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近七成资金将用于MEMS工艺晶圆测试探针研发量产项目,旨在解决晶圆测试关键环节“卡脖子”的问题。

  整体而言,技术积累及服务国际知名厂商为和林微纳赢得市场优势、提升全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若后续产能不断放量、海内外客户拓展顺利,和林微纳的增长空间仍然不容小觑。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