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快递和外卖成生活废弃物减量新难题

  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零点有数”近日发布《2021年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与意识行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连续4年聚焦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分类行为、意识和垃圾分类减量信心指数,研究团队选取国内20个地域分布广泛、城市规模各异的城市作为调研对象,获取了4059位18岁-65岁之间居民的一手数据。

  《报告》发现,2021年,城市社区废弃物管理持续向好发展,一是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率持续上升,厨余垃圾分类正确率亮眼;二是有分类习惯的居民比例逐年增加,分类效果进步明显;三是居民废弃物管理行为信心趋势仍保持上涨,已具备向更精细、更高阶、更多元方向迈进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集约化政策的深入推进,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中依然存在薄弱与待改进环节,如意识与实际行动割裂、线上消费带来的垃圾问题、集约化与精细化间寻求平衡等挑战与机遇。

  线上消费带来垃圾减量新难题

  如果评选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的刚需选项,外卖和快递肯定各占一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69亿,占网民整体的46.4%。而快递的数量也日益增长,同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1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965万,占网民整体的80.3%。

  但这两大刚需,却导致生活废弃物减量的新难题。

  根据《报告》,当前居民对外卖垃圾分类的认知率较低。95%的居民能正确分辨出没吃完的饭菜是厨余垃圾,但对于没洗净的外卖餐盒,只有不到一半居民能分辨出它属于其他垃圾,对于洗净的外卖餐盒,也只有68%的居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它属于可回收垃圾。

  与此同时,“零点有数”过去3年关注的“白骨精”群体(即白领、骨干、精英),如今依旧是垃圾减量和回收最困难的群体,同时也是生产线上消费垃圾的主力军。

  根据本次研究对点外卖场景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一周要点多次外卖,除了早午晚餐,奶茶、咖啡、水果、甜品蛋糕和其他零食都经常通过外卖购买。

  寻求解决之道刻不容缓。据央视网测算,全国仅一天的外卖餐盒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330多个珠峰那么高。而快递包装垃圾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估计,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胶带可以缠绕地球上千圈。

  对此,《报告》建议,借用数字方式解决数字经济引发的问题。一是建立更加完整的回收链条,形成政策闭环,同时也对外卖平台、外卖员和消费者多方形成监督机制;二是从源头减量,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推广“共享厨房”“共享厨娘”等,从而减少外卖餐盒的产生;三是加强知识传播,如在外卖餐盒上增加标识,提示大家外卖餐盒在清洗后是可以作为回收物的。

  分类意识与实际行动割裂

  历时4年,城市居民垃圾分类信心指数与意识行为研究积累了一万余个样本,深入三百余个社区,掌握了可观的一手数据,从某种层面上,已经可以描摹和一览我国当下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群体意识。

  “零点有数”国际关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赵雷介绍,从分类习惯来看,2018年至今,参与研究的各个城市居民分类习惯进步明显,其中,2021年,上海、北京、厦门、天津4地居民曾参与过分类的比例达到或接近100%(不代表持续参与,或做到准确分类);从分类正确率来看,居民垃圾分类知识的积累与行为的实践都有了较大进步,城市垃圾分类宣传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但是,调查也发现,对于常见却容易令居民忽视和困扰的各种品类垃圾,分类行为正确率还有提升空间,如充电宝,大部分居民不了解老旧充电宝和破损充电宝在回收时的区别,前者选择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均可,后者则一定要归为有害垃圾,并且投放时最好包好并贴上字条标注。

  赵雷强调,尽管居民表现出了较强的垃圾分类责任意识,但主动性不强,对外界技术或监督手段的依赖性明显。42.6%的居民表示,在法律没有强制规定惩罚不分类处理垃圾的情况下,对垃圾分类无所谓;45%的居民表示,就算法律规定要分类投放处理垃圾,也没办法监督控制个人行为。

  《报告》分析,阻碍大部分人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过去更聚焦于培养分类意识,而不是具体分类方法,同时以社区为圆心的垃圾分类宣传倡导教育已触达天花板。对此,《报告》建议,可跳出生活场景,将垃圾分类宣传重点于工作场景、社交场景等联动发力。

  推进废弃物管理高阶化、精细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随着垃圾分类实践进入深水区,城市和居民正面临比政策刚执行时更具体的困难。以顶层设计层面来看,要从单纯的垃圾分类投放阶段,进入到“撤桶并点、真实分类、减量节省”时代,就要解决撤桶并点难、配套不健全、部门合力弱等问题;从落实执行层面来看,垃圾投放要摆脱“人盯桶”方式,而收集运输也要解决混合清运屡禁不止等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息壤学者支持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晓毅指出,需要把垃圾放在生成、投放、处理的全链条看待,而不只是把目光聚焦在垃圾桶前,垃圾前端减量和后端循环利用都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国指出,“相比从不及格到及格而言,(垃圾分类)从及格到优秀的难度更大。”

  不过,《报告》认为,城市社区废弃物管理整体向好发展,为废弃物高阶化、精细化管理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的意识不断提升,分类习惯逐渐养成;居民基本上能够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这两大特殊类别与其他类别的垃圾分开,垃圾分类正确率得到质的提升,是实现规范分类的良好讯号。”

  《报告》从公共政策层面提出建议,为让生活垃圾定时投放与清运集约化管理得到普遍支持,建议定时投放时间定于工作日早间通勤时间和晚间通勤后1-2个小时。

  此外,为避免“公地悲剧”在垃圾分类领域上演,《报告》建议进一步完整奖惩机制,减少购买公共服务,增加居民主体责任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久久为功。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