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结果出炉 科技番茄产量翻倍品质更优

  如何种出又多又好的番茄?

  经过8个多月比拼,4月25日,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峰会在线上举行,“番茄快长”队种植的番茄以远超传统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摘得冠军。这支队伍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新农人”组成,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了高产量、高营养的果实。

  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由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主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瓦赫宁根大学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阮继伟博士和其团队、番茄专家杨树泉和其团队、荷兰骑士集团的工程师和技术团队在比赛种植阶段提供了全方位农事管理指导和服务,以及硬件调试和软件支持。

  第一届大赛命题为“科技种草莓”,今年的大赛命题为“科技种番茄”,以“既要种得多,又要种得好”为目标,同时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可行性。大赛共吸引来自全球的15支团队12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最终4支团队闯入决赛,其中既有高校背景的学术研究者,也有商业化种植的从业者。

  去年10月开始,入围决赛的选手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浙江,以及荷兰等地,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位于云南昆明大赛基地的智能温室,结合营养学、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精准农业技术种植番茄。“其间,虽然我们不能每天见到这些作物,但人机融合算法帮助我们不断修正种植策略。这也验证了这套算法未来的商业价值,也就是帮助种植者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冠军的“番茄快长”队队长徐丹说。

  除了“番茄快长”队,其余3支队伍同样表现出色。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智茄”队最终获得卓越奖,具备多元化科研背景的“农圣大脑”队与浙江大学青年学者组成的“喜柿”队获优秀奖。评审结果显示,4支决赛团队种植的番茄平均产量是传统方式种植番茄的两倍左右,营养价值也符合高品质行业标准。

  “我们的全球农业粮食体系需要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在峰会上表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吸引青年学者、技术专家、创业者、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针对具体需求,共同打造解决小农实际问题的实用型解决方案。

  为“让更多人吃上好番茄”而赛

  作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优先推广的“四大水果”之一,樱桃番茄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产品。但至今,国内很多产区,樱桃番茄种植依然面临环境调控技术粗放、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瓶颈问题,产量与品质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本次大赛,4支团队各展所长,开启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技种植模式。

  举例来说,如何让气象信息、光照条件变得可控?“智茄”队开发的“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实现了温室环境动态监测、番茄生长图像监测、植株病害识别等功能。当温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超出阈值,该系统会发短信提醒操作人员;当系统通过视觉技术识别到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花朵、果实等方面的问题,也会自动作出精准预警。

  万物生长依赖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对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喜柿”队的“新农人”研发了一种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在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率有限而导致的二次排放问题。得益于此,该团队种出的果实品质优异,维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红素含量均远超传统方式种植的番茄。

  在病害管理方面,“番茄快长”队的做法是在温室中安装传感器,通过一套自研的病害管理系统,在监测室内气候与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风险进行预测,帮助种植者规避了大部分的病害风险。这也是该团队在比赛中获得最高产量与较高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其他农业科技创新竞赛不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除了考核产量、品质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还尤其重视大赛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此次比赛积累的算法模式,我们下一步将在合作基地进行小范围商业试点,不久后希望在全国推广,让不同地区、不同设施类型的种植户都能受益。”徐丹说。4年前,徐丹从以智能温室农业闻名的荷兰回国创业,在北京城郊用顶尖的玻璃温室种植技术开始种植健康好吃的蔬菜水果。其中,番茄是主打产品,在今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曾先后6次供应奥运村。

  “此次大赛为年轻科学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帮助他们准确了解种植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何勇表示,大赛为传统农业种植人员和农业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农业前沿科技交流平台,推动农业科技的实际成果应用于广阔的田间地头。

  年轻的农业融入AI

  如今的90后已经不会种菜了?非也。此次入围决赛的4支团队中,90后成员占比约八成,其中不乏立志报效家乡的“农二代”。“我之所以会从事农业研究,是因为从小见惯了大人以高强度的劳动换来仅仅温饱的生活。”“喜柿”队队长、浙江大学博士生朱常安长在农村,传统的劳动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希望能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与之类似,“农圣大脑”队队长、90后祝清震曾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业技术和装备发展的现状后,便主动放弃造车,转而攻读农业工程博士学位。

  “我虽然走出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乡村,但依然希望改变家乡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祝清震说。在此次比赛中,“农圣大脑”队将种植者经验、历史数据和樱桃番茄图像识别数据标准化,建立了樱桃番茄种植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云托管服务系统,该系统商业化后将助力种植效率显著提升。

  “智茄”队也是一支90后挑大梁的团队。虽然很多队员还是博士在读,种植经验相对较少,但他们全情投入。有时,他们是科学家,开发新型算法;有时,他们是工人,搬运、安装、调试各类设备;有时,他们是程序员,开发智慧管控云平台的前、后端,形成产品雏形。

  “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道亮在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峰会上表示,打造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队伍,需要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同时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塑造。该赛事搭建了农业人才切磋和交流的平台,是一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赛评审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认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算法模型和智慧种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创新和尝试,形成一批实用性强的技术方案,这对国家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自成立以来就将农业作为核心战略之一。去年8月,该公司宣布了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重大需求的“百亿农研专项”,以前沿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其中,包括连续两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

  “改善农业产业的驱动力源于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健翀在峰会上表示,通过本次大赛可以清晰看到农业科技的低成本应用能很好提升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坚信,这些技术的迭代与推广,可以为农产品创造更多附加值,从而为广大农业种植者带来更多收入。” 记者张怡报道

(文章来源:昆明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