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报告:疫情冲击下的消费规模缺口主要是线下餐饮业、娱乐业

  5月11日,瞭望智库发布《2021“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防疫常态下的国内消费复苏实录》(下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的提振消费举措逐步带领居民消费及实体商户走出疫情冲击,迈入复苏曲线。疫情对消费规模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也同时带来了消费场景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催生了一系列“新消费”产业链。

  《指数报告》指出,整体来看,疫情对各城市街道的冲击似乎只短暂持续了一两个季度,随后便进入了复苏阶段。尚未补足的消费规模缺口,主要源于疫情反复且多点散发所导致的线下餐饮业、娱乐业的萧条。

  《指数报告》调取了2019年初至2021年底位于天津、重庆、武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的八条代表性街道的季度销售数据,发现这八条街道的季度销售额度和季度销售笔数高峰大多出现在2019年四季度,谷底大多出现在2020年一季度。此后,消费显现出复苏趋势,但除去苏州方洲路外,其他七条街道均未恢复至疫前峰值水平。结合其他季度《指数报告》所选取的其他街道情况来看,少数街道已于2021年一、二季度赶超了疫前峰值,不过上升趋势未能保持住。

  专家分析,于个体而言,消费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减少,一旦实现了防疫平衡,消费就能恢复且不会有明显的时滞性。

  《指数报告》指出,如果说消费规模的变化较为显性,那么消费结构的变化则相对非显性,包括消费品类、消费渠道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等。

  《指数报告》对GDP百强城市(2020年)中约100万居民的2021年信用卡消费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设置了300多个数据标签进行分析后,得出了2021年居民消费健康度的具体表现并对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序。在2021年居民消费健康度20强城市名单中,天津、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分列前5名,整体表现良好。其中,一线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北京和上海尤其稳定,每个季度排名都位列前茅。而以杭州、南京、重庆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在部分指标上表现良好,在部分指标上表现相对靠后。

  《指数报告》分析认为,消费结构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体消费结构上,还体现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差异上。数据分析显示,在宏观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一线城市居民的“不安全感”或许更强,思想意识转变更快,也更有能力和渠道去及时调整个人的收入和消费结构。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基数及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人口净流入量巨大、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口需求不稳定等因素,前期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导的“先消费,后挣钱”“拆东墙补西墙”等不良消费观,对于新一线城市居民影响相对更大。

  此外,《指数报告》还指出,消费下沉政策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扩容提供了优渥土壤。随着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有了消费升级的观念和途径。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