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美联储加息蝴蝶效应:高通胀倒逼货币政策调整 中国央行“以我为主”

  进入2022年,美联储加大了抗通胀力度,加息风暴比预期来得更猛烈。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了6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声明,明确提出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至1.5%-1.75%区间。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幅度首次达到75个基点,为28年来最大幅度。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新75个基点的加息决定是“不同寻常”的大幅度,不会成为常态。但是为了使通胀恢复正常,下一次有可能加息50或75个基点。

  受鲍威尔表态影响,美股在16日尾盘大幅拉升,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然而17日美股低开低走,三大指数全天几无反弹迹象。截至收盘,道指跌741点或2.42%,报29927.07点;纳指跌4.08%,报10646.10点;标普500指数跌3.25%,报3666.77点。这是2021年1月以来,道指首次跌破三万点重要关口,沉重打击了当前的市场信心。

  不过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前一天(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量续作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并维持操作利率在2.85%,这已是连续第5个月保持不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6月MLF利率保持不变,这表明中国央行在“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下更加关注内外平衡。

  “对于我国央行来说,稳增长是主要的政策目标,我国通胀率并不高,所以美联储加息对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没有形成太大影响。”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三次累计加息150个基点

  今年前三个月,美国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表现强劲,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失业率下降。但受疫情、供需失衡、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美国通胀全面上涨,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再叠加俄乌冲突升级,短期内对美国通胀造成更大的上行压力,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不得不把今年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抑制通胀上。

  3月17日,美联储调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5个基点,新一轮加息周期的首次加息正式落地。随后一段时间,市场越来越担心通胀和美联储激进地收紧政策,将引发进一步的经济衰退。然而意外并没有出现。随着供应链紧缩、需求强劲的矛盾仍然突出,叠加薪资增速持续上行,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在5月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50个基点。

  加上此次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今年已经加息三次,共计150个基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端冲击,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治理通胀效果有限。因此,美联储只能抑制需求端以及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通胀预期。

  温彬认为,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持续推进,或将导致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有陷入滞胀风险,货币政策也将面临两难境地。

  “通胀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食品和能源价格进一步攀升,共同推升了CPI通胀的上扬,如不采取更激进的政策,食品和能源价格攀升可能逐步传导到核心通胀,造成通胀继续失控。这也是美联储加息如此频繁且步子越来越大的宏观基础。”康楷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也认为,“控制通胀成为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否则美国经济有滑入滞胀状态的可能。”

  关于未来的加息进程,在会后公布的利率点阵图显示,2022年底前将加息至3.25%-3.5%,大幅高于3月预计的1.75%-2.0%;2023年底前将加息至3.5%-4.0%,大幅高于3月预计的2.5%-3.0%;但2024年将降息至3.25%-3.5%。

  全球进入“央行超级周”

  在美联储加息的刺激之下,全球掀起新一轮加息热潮。

  6月16日早间,中国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步伐,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2%;同日晚间,阿根廷央行宣布加息300个基点至52%;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25%;此外,从6月13日到17日,瑞士、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央行都将面临新一轮加息的决策挑战。其中,为了应对热钱的回流和通胀的压力,利率已经高达12.75%的巴西有可能再度加息100个基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9日,目前全球已有超2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加息逾50次。其中,加息幅度最大的是乌克兰,达1500基点,次数最多的是秘鲁,高达6次。

  可以预见的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加息,皆在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胀过快上涨。

  简基金首席研究员张竹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加息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非美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日元近期的疯狂贬值与日本国债的崩盘就是明证,美联储的加息影响绝对不限于新兴经济体,对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一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对本报记者坦言,利率中枢不断抬升和流动性收紧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压力,在避险情绪和跨境投资组合调整影响下,美股波动将波及传染至全球,随着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回升,全球资本将回流美国,非美货币面临调整压力。

  温彬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带来外溢效益,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导致部分经济结构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货币贬值和债务危机的风险。

  反观国内,我国货币政策则是在“以我为主”的基调下兼顾内外平衡。

  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不变。

  这是继今年3月增量平价续作之后,MLF在4月、5月和6月均保持等量平价续作。从操作利率上看,MLF操作利率已连续5个月保持不变。

  王青指出,就国内货币政策而言,考虑到国内经济已进入触底回升过程,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会更侧重于已出台的各项措施的落地执行;加之美联储会继续保持较快收紧步伐,国内政策面也会更加重视内外平衡。

  影响哪些领域?

  因美联储大力加息,全球跨境流动性规模扩大,股票、债券、外汇、信贷、大宗商品等市场走势也受到波及。

  在汇市方面,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大幅飙升,一度涨超800基点,刷新日内新高至6.6669元,创出2017年以来最大涨幅。

  6月16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在连续4天调贬后单日大幅升值419个基点,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双双在6.69附近波动。

  同时大宗商品市场已倍感压力。以原油期货为例,近期布伦特原油、WTI原油已经连跌三日。由于市场担心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后需求下降,15日布伦特原油期货、WTI原油期货双双跌逾2%,16日再度下跌。

  而在国内资本市场方面,美联储加快加息及缩表,主要通过资本流出及情绪传导对我国债市、股市产生间接影响。

  债市方面,今年以来受中美政策分化、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倒挂等因素影响,外资连续4个月从我国债券市场净流出。不过数据显示,5月新增4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03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另外股市方面,6月15日,沪深两市震荡收涨,收盘前出现了跳水,也被认为是对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有所担忧。但在6月16日,A股三大股指微幅高开,沪指涨0.04%,深证成指涨0.07%,创业板指涨0.03%,A股则走出独立行情。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海外紧缩利空分母端,使A股承压,但国内货币在经济下行期保持“以我为主”的一贯作风,以及近期明确的加码宽松信号能够形成有效对冲,使无风险利率维持低位,更多的影响可能来自于市场投资者风险溢价的波动与调整。中长期看,经济复苏与企业盈利改善利好分子端,将为A股的反转行情提供“源头活水”。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