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珠海探索建立异地创新中心 打好科技创新“跨境牌”

  “现在我们组建了研究所、12个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孵化了约40多家企业,撬动省内外社会资本约8个多亿投资,企业市值现在40多个亿。”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宋靖雁表示,未来要面向全国,面向全球,引进更多优秀的科学家以及创业团队,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公司落地珠海。

  不只是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珠海不少平台都在极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合作。

  6月17日,珠海市促进境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活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专场)举行,现场共签约3个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产学研项目、4个华发产业园孵化项目、4个珠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项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当前,珠海正通过建立异地创新中心、引进高精尖创新创业团队等一系列举措,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不断探索,力求打好科技创新“跨境牌”。

  “引进来”:建立异地创新中心

  实际上,珠海一直在提升自身的科创能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珠海高企存量从2015年的397家跃升为2020年的2101家,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超39%。

  不过,在宋靖雁看来,目前珠海仍然缺少一个高水平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或者落地仍有一定短板。而珠澳合作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珠海市今年4月发布的《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亦明确,深化与港澳创新合作,打好科技创新“跨境牌”。围绕珠海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进高精尖创新创业团队整建制落户珠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珠海正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机制和模式,建立异地创新中心,集聚境内外创新资源,把成果、人才、产业引进来,对成效突出的给予奖补。

  “我们在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设立异地创新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把高校比较密集的城市的创新资源、科研项目能够吸引到珠海。”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珠海重视产业,通过异地创新的方式让人才先在异地创新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纳入珠海的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的支持范围,从而进入一个过渡阶段。

  在珠海中京元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可看来,异地创新中心的模式实际上是把招商的职能扩大并前置,珠海可以根据自己的产业结构做适当调整、因地制宜,但根本上要迎合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企业的需求。

  当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9大类150个细分行业的产业企业,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横琴澳门税负逐步趋同。

  “澳门具备国际化的优势,国际人才来到澳门十分便利,研发机构人才的成果可以在珠海进行转化。”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未来利用澳门国际化优势、横琴税收优势,以及珠海产业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来珠海进行创新创业。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作为华发产业园孵化项目的签约企业之一,珠海溢东科技有限公司拟新注册成立澳门合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手机APP和H5商城产品,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符合澳门需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此外,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和南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还将在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深度合作,重点推进相关技术成果在澳门落地转化,为澳门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及水环境治理工作、固废处理技术应用合作。

  据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透露,高景太阳能计划在今年8月31日实现股改,明年年底实现上市计划。

  “总部落户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从企业的长远规划来讲,我们希望从几个方面发挥粤澳地域优势。一方面,希望通过融资方式,能够把一些澳门资本引进来。另一方面,我们的研发机构在横琴,可充分利用澳门国家实验室的优势,并能积极开展人才引进的工作。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可借助澳门对接葡语系国家优势,形成实质性的合作。”孙彬说。

  “虽然澳门的科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澳门高校近10年的科研产出发布量由2011年的882项上升至2020年的4170项,复合年增长率近17%,特别在中医药以及集成电路方面的水平较为突出。”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科技厅厅长谢永强表示,澳门科研成果产出在大湾区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及香港排名第四,拥有珠江西岸领先的学术科研基础,包括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医药、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物联网与月球与行星科学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谢永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未来澳门将继续发挥其中葡平台的独特优势,配合四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基础,以及珠江西岸领先的学术研究产出,结合珠海及横琴的科技产业及市场能量,可在中医药大健康、集成电路以及智慧交通物流等产业进行产学研方面深度合作,促进境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