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易纲: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级巨量资金,要用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我国依然拥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3月20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会上,易纲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发表最新看法。

易纲强调,我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先看本次易纲讲话要点:

1、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

2、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3、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

4、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5、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6、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

7、央行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

8、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9、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10、央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

我国利率水平适中

疫情以来,相比于发达国家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放松显得较为克制谨慎。易纲表示,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易纲认为,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