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强力奏响全域旅游“交响乐”

  (接一版)用于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宣传营销、品牌创建、产品开发、精品创作等,并将部分资金作为引导基金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实施旅游基础提升、要素品质提升、产品业态升级、宣传营销创新、标准建设突破、发展环境优化等“六大”行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示范典型,持续扩大文旅产业综合效应。

  坚持要素提升

  构筑全域联动强大引擎

  围绕打基础、补短板、强链条,把项目建设做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建立2022年全市文旅产业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台账,梳理文化旅游产业链项目60个,总投资136.8亿元。着力打造文旅康养“百亿元”产业集群,建立文化旅游康养项目库、文化旅游康养企业名录库等8个文旅康养项目,完成投资达8.1亿元。抓好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等一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64.97亿元的甘浚丹霞小镇、张掖七彩丹霞、张掖市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27项文化旅游产业链重大项目,为全市文旅产业的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对300多项城市道路交通标识、行人导向、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信息导向标识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对标国家标准评选出特色餐馆41家、旅游购物店15家,创建四星级饭店16家、金叶级绿色饭店1家、银叶级绿色饭店7家,高星级饭店数量和接待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业态创新

  完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全市已创建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0家,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全省领先。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中国特色民族文化村3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1个。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联通二级以上通景公路,开通西安=张掖、上海=张掖等6条重点客源地航线,新增夏航季兰州=张掖=敦煌和兰州=张掖航线,开通兰州、张掖、敦煌、庆阳、陇南等重点旅游城市串飞航线。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1个,一大批市级旅游镇村和星级农家乐,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21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23.6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的半壁江山,实现旅游收入34.75亿元。《阿兰拉格达》《珍珠鹿的传说》隆重上演,与《回道张掖》《张国臂掖》《甘州乐舞》《血色高台》等形成大中小文旅演艺剧目体系,有力弥补旅游演艺短板。

  坚持资源整合

  构建目标精准营销体系

  依托河西五市旅游联盟,组建河西五市宣传联盟,开展河西五市交叉踩线、联动宣传活动,推进线路互联、游客互送。去年,整合宣传广告资金82.8万元,在甘肃卫视、中国旅游报、中川机场、兰州高铁西站等系统开展形象宣传。赴济南、青岛、武汉等地举办了张掖市“裕固天籁”专场演出暨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新华网等30家全国重点官方网站和中央及省市80余家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117条,覆盖全国25个省(区、直辖市),阅读量达7000多万次。以“绿水青山金张掖邀您共赏丝路文化盛宴”为主题,在头条、抖音等线上媒体定点强推,总点击量达184万人次。同时,成功主办第八届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论坛、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全省非遗展演主会场活动等各类节会、展演、赛事活动186项,参加2021连云港西游文化嘉年华、甘宁青旅游主题周等各项节会展览活动10余次,文旅影响力持续攀升。

  坚持共建共享

  塑造彩虹城市大美形态

  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城市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与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彩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零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等互促共进、相互赋能,推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产业业态、综合管理等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合理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目的地。常态化对各类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单位进行服务质量检查,发现违法线索,立即开展立案调查。及时受理并办结12345热线举报投诉案件,投诉处理满意率达到100%。严格按照“三管三必须”工作要求,持续开展文旅市场安全生产巡查,督促文旅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文旅行业安全生产防线。

(文章来源:张掖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