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彩礼贷是奇葩更是风险,坟墓贷陪绑有点“冤”吗?

(小尘4x/图)

彩礼贷、坟墓贷被曝光,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在纷纷批评奇葩贷款太“辣眼”的同时,或许更应该关注金融机构在消费贷领域的鲁莽。

大众舆论对彩礼贷的批评集中在彩礼本身,很多评论都指责彩礼贷是助长了陋俗,这一点似可商榷。根据网络上传播的宣传海报,某某银行所谓“彩礼贷”贷款的用途可以是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购家电。真实性质更接近新婚夫妇在婚姻启动阶段的消费支出,而不是男方为缔结婚姻关系向女方家庭提供财物的彩礼。即使这些婚姻启动阶段的消费支出是女方家庭提出的,显然和“买卖婚姻”之类的陋俗无关,而是衡量男方经济条件所设置的门槛。这是中国适婚年龄段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实所决定的。

2020年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形势不容乐观。而该省份又属于性别比失衡的重灾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份“90后”的男女性别比为120.79:100,全国最高,而“90后”正是适婚人群的主力。

雪上加霜的是,该省份多年来是人口净流出大省。2019年净流出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5,以净流出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之比计算,该省份更是仅次于安徽的亚军。人口流动的规律是,女性迁徙到大城市后更容易安家。该省份姐妹纷纷留在大城市筑巢,对兄弟们可不是好消息,这意味着省内真实的适婚年龄男女性别比可能比人口普查数据更高。因此,该省份“婚姻市场”中女方有明显的优先选择权。可以对男方“挑肥拣瘦”,经济条件显然是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这种情况下,该省份的女性要求男方负担婚姻启动阶段的消费支出,是形势使然,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彩礼贷”的奇葩之处不是助长陋俗,而是“协助作弊”。原本是女方衡量男方的经济能力,却因“彩礼贷”效力大减,这不是“协助作弊”吗?更不合理的是,本该男方承担的支出,却成了婚后男女双方共同还款的义务,这有违商业道德。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应该让经济信息更真实,而不是协助一方粉饰经济能力、转移经济义务。

“彩礼贷”的另一奇葩之处是不合理的身份歧视。按照“彩礼贷”的规定贷款人需要满足三项条件:22周岁以上,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信用贷款对借贷者的还款能力有一定要求是正常的。彩礼贷的前两条标准是合理的,但限定“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有什么依据?难道外企、私营企业、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的金融信用天然低于“吃公家饭的”?尽管在中国消费贷领域,这种歧视普遍存在,但是这么堂而皇之地默认“吃公家饭的”高人一等,也太扎心了。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