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德国撤销碳中和目标”误读背后:能源危机影响居民生活、打击相关产业 或加速脱碳

   近日,“德国撤销2035年碳中和气候目标”的消息流传网络,引起广泛关注,后经证实,这一说法存在误读,德国的官方减排目标为“在2045年达到碳中和”,这一目标并未改变。而在2035年这个时间点,德国将放弃的是“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

  乌龙背后,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正面临着一场能源挑战。日前,为应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德国政府发表声明,为避免冬季可能出现的供暖困难,将转而更多利用原计划淘汰的煤电,并呼吁后备煤电站尽快投产。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近日提升天然气紧缺警戒级别,启动德国天然气紧缺应急方案第二级“警报”,把天然气定义为“稀缺商品”,并宣布将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限制使用天然气发电,转而更多地利用煤炭发电。

  德国总理朔尔茨7月9日对能源危机的影响再度发出警告,称能源短缺问题或将影响德国数年之久。即使在冬季过去之后,应对能源短缺的措施也应继续保留,“我们关心能源供应安全,这不是几天的问题,而是未来数周、数月、数年的问题。”

  一直以来,德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一面旗帜,在能源变革、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当前的挑战面前,德国如何平衡能源供应与能源转型之间的关系?这给中国的能源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中德低碳转型合作又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7月12日,适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了题为“世界能源变局与中德合作新动力”的线上研讨会,与会的中国与德国专家共同讨论了上述话题。

  其中,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在研讨会上表示,德国应该向全世界做出一个清晰的解释——为了应付短暂的困难,不得不恢复一部分煤电,甚至在今年冬天可能恢复一部分煤炭取暖,但德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没有改变。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德国联邦统计局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5月份能源进口价格同比上涨了157.4%,其中天然气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1.2%。与此同时,5月德国出口额环比萎缩0.5%至1258亿欧元,叠加进口成本的飙升,德国自1991年以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而就在不久前,俄罗斯削减了包括对德国在内5个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

  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总进口天然气的55%。

  在上述线上研讨会中,德国经济研究所能源交通环境部副部长弗兰齐斯卡·霍兹表示,在德国,天然气在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冬天即将来临,对于德国居民而言,如何找到俄罗斯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能源价格的上涨对包括玻璃等在内的行业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德国伍珀塔尔研究所能源交通气候部部长斯蒂凡·托马斯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冬天,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非常重要,这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对向欧盟、德国在供气方面的限制有多大,建立LNG接收站的速度有多快,从比利时、荷兰进口液化天然气速度能有多快。此外,德国要做好氢能方面的准备,到2030年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绿氢、绿氨等,还要减少天然气的使用。

  根据德国联邦议院近日通过的几项“复活节一揽子”能源计划,德国全国2%的土地面积将用于建设风力涡轮机,是目前的两倍多。同时修改自然保护法,以使陆地风能可以扩张到自然保护区。草案还明确,2030年德国80%的能源供应将来自于新能源,为此陆上风能需达到每年新增10吉瓦,太阳能每年新增22吉瓦,到2030年,德国陆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15吉瓦,海上风电达到30吉瓦,太阳能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5吉瓦。

  斯蒂凡·托马斯表示,能源安全确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能够提升能源安全,并且减少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当前的危机也会让我们更加接受脱碳,加速实现净零排放。”

  这一结论或许也广泛适用于其他很多国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在研讨会中表示,可再生能源将建立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也可以说是建立新的世界能源秩序。大力发展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得清楚的、唯一可及的能源安全之路。并且,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共同道路。

  王仲颖同时指出,根据他们所做的测算,到206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量在14.5-17.5万亿千瓦时。只有大规模地实现对煤电存量的替代,才能有效降低煤电机组的年运行小时数,让煤电机组起到稳定电力系统的基石作用。到“十四五”末或“十五五”初,风、光年新增装机需要达到2亿千瓦,满足年新增和存量替代的电力需求,实现风、光与煤电机组的融合协同共存。

  中德低碳转型合作前景广阔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会专家普遍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而中德两个国家将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双方面临着广泛的合作机遇。

  李俊峰在研讨会上表示,可再生能源发展仍然需要全球合作,特别是中德两个大国在这个过程中间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将不仅仅使中国和德国受益,同时也将让全球受益。

  “我们希望中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能够继续联手,推动全球的能源转型,推动全球的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向前迈进。”李俊峰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指出,德国的能源转型进展比较快,有很多经验、示范以及前沿技术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比如,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性、网络性以及电力设计方面的变革,德国都有可借鉴之处。

  朱彤还指出,中国目前较多在谈论能源系统的转型,但实际上,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转型中,德国同样有不少经验,而另一方面,中国在低碳产品的制造上有一定的优势,这些都是中德全方位合作的现实基础。

  他同时谈及中德低碳转型合作的挑战,这些挑战同样也存在于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之间,包括各国对供应链安全过度担忧的氛围和趋势,将某种程度导致产业链的“脱钩”,以及国家之间需要构建与低碳转型逻辑相一致的国际贸易规则。

  李俊峰也强调,中国在诸多国家的帮助之下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风、光发电总量相当于过去水电发电量的总和,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已经和天然气加燃煤发电量的总和接近,如果接下来继续坚持不懈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天然气和燃煤发电,这背后需要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副校长费多丽则表示,“目前在德国、欧洲存在一个问题,如何避免从依赖一个市场走向依赖另一个市场。过去我们过度依赖俄罗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任何情况下这对能源安全都是不利的。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新能源转型的时候,也要吸取同样的教训,寻求多样化的供应。”

  她继而指出,德国与中国在低碳转型方面的合作,不应该只局限于进口,在包括储能等在内的技术研发方面,合作或许将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