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 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 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升级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上海正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
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运营主体,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和布局?近日,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周年之际,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
推动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
上海证券报: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您认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还有哪些新趋势和新蓝图?
周小全:作为全球碳排放大国,中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新发展格局和现实国情统筹规划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此基础上,构建成熟完善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履约《巴黎协定》,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转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入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至今,整体来看目前仍处于起步的初期阶段,在机制设计、体系构建、市场发展上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作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联交所”)“一体两翼多平台”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深耕环境资源市场,是上海碳市场指定交易平台,也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营机构。
在深入研究全国碳市场及试点区域市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试点碳市场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市场流动性有所提升。随着“双碳”目标的进一步落地,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亟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升级。
结合国内外市场建设经验,我们认为,全国碳市场仍需从顶层设计、市场体系、交易机制等方面深化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辐射功能,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
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双碳”目标的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以及建立与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快制定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色金融的规则体系,并构建以国务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
目前,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市场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下一步还将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完善风控体系,防范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形成多行业参与格局;加快创新助力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打造全球绿色金融资产配置中心;逐步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完善配额分配方法;支持碳金融创新,将“上海碳”纳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价格”体系,增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碳金融服务功能;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和多层次碳市场,合理构建碳定价机制;审慎对待碳抵消机制及设置碳市场调节机制,建立碳市场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积极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和专业能力建设;逐步建设全球碳市场核心枢纽,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持续深化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等。
上海证券报:国家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您认为按照建设统一市场的目标和要求,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周小全: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具体实施路径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
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
助力企业市场化减排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看待履约的“潮汐现象”?目前碳市场交易低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周小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参与主体全部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企业参与交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履约,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履约期,2021年12月成交量(1.36亿吨)占全年总成交量的76%。同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类似,全国碳市场短期表现主要受阶段性配额供需情况影响。在临近履约期时,市场阶段性配额供需表现变动较为频繁,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出现价格大幅上涨,供应相对充足时市场价格再次回稳。履约期过后,市场活跃度整体偏低,总体符合一般市场规律。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履约完成率为99.5%。
目前,全国碳市场国务院层面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尚未出台,配套的财税发票政策尚待明确,一定程度影响企业交易意愿;同时,全国碳市场目前纳入行业范围、交易主体类型、交易产品种类等相对单一,市场整体流动性有待提升。
生态环境部正在稳步推进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有关工作。目前,建材、有色、钢铁等行业正在开展碳排放交易相关研究准备工作。投资机构入场时间目前还在研究,主管部门也多次开会讨论,目前还在做准备。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工作安排,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其他高排放行业,适时引入符合要求的投资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碳市场对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上海证券报:结合上海碳试点经验,您能否谈谈碳市场是如何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的?
周小全:2013年11月自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至今已稳定运行近九年,交易产品已涵盖上海碳排放配额(SH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SHEAF)等,纳入了27个行业约300家控排企业,吸引800多家投资机构参与交易,SHEAF也是全国首个采用了中央对手清算的碳远期产品。
上海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碳现货各品种累计成交量2.2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33亿元。二级市场总成交量排名全国前列,CCER成交量占全国CCER总成交量约39%,始终稳居全国第一。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上海自2014年起相继推出基于碳配额及CCER产品的借碳、回购、质押、信托等碳市场服务业务。2017年,上海环交所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碳远期产品,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截至目前,各协议累计成交437.08万吨,累计成交额1.58亿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实现降碳减排的目标下,碳交易无疑是最有效的市场化工具。我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正式上线启动,在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力。具体而言,碳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总量-交易”机制,降低减排成本。国家通过综合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社会经济增长等多方面因素设定一定时限内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以配额的形式将整体减排目标分解给重点排放单位,以企业为单位,优化碳排放资源配置,倒逼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进而促进部分地区率先达峰。
二是通过释放价格信号,引导节能减排。碳交易通过配额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碳价,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影响内部化,推动企业根据碳价所反应的市场边际减排成本调整自身生产经营决策,把降碳的社会责任转变为企业内部碳排放管理要求,压实了企业碳减排责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可通过出售富余配额及申报减排项目获得市场的有效激励,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精准直达的支持了清洁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
三是促进碳金融发展,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基于碳配额和碳信用交易基础资产的交易与投融资活动,可提升碳市场流动性,为碳资产提供新的变现途径与融资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关注并促进碳减排,共同推动国家在节能减排技术、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有助于未来我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与创新中心。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合作
探索环境权益互联互通
上海证券报: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一系列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合作项目落地。您认为该如何充分发挥碳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作用,助力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双碳”目标实现?
周小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引导社会公众积极践行节能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碳普惠机制能够有效推动非控排企业、各类机构团体、居民共同参与减排行动,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为上海碳普惠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撑单位,上海环交所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推进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本着“人人低碳,乐享普惠”的核心理念,坚持“低碳引领、合力推进、公众参与、逐步深化、示范创新”的主要原则,打通上下游碳普惠价值链,力争将碳普惠打造成为上海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品牌,让绿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在跨区域合作方面,探索推进长三角碳普惠战略协作,2021年5月,上海环交所参与推动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支撑乐清、溧阳、苏州工业园区、海宁等长三角城市落地“上海方案”,为持续推进联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助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在上海碳普惠机制的探索运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下,我们将持续推进上海碳普惠体系、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及其他环境权益机制建设与完善,提升跨区域辐射能力,强化上海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模式,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信息互通,技术共享,有效调动和集合资源,加快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未来,上海联交所将充分发挥“一体两翼多平台”协同优势,整合资源,加快推动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建设好运营好维护好全国碳市场,切实推动节能降碳进程,助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