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科创板首批公司大非解禁 如何稳定投资者信心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今年7月22日,是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挂牌三周年的日子,也是这25家公司大非迎来解禁的日子。据统计,25家公司大非累计涉及29.08亿股。按7月15日收盘价测算,涉及金额超过2000亿元。对于科创板首批公司大非解禁带来的影响,个人以为不容小觑。

  对于科创板首批公司大非解禁,有媒体用“惜售”来解读。具体理由为,首批25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或大股东明确表示或延长锁定期,或承诺一定期限内不减持。涉及金额高达800亿元,也超过大非解禁金额的四成。但如此解读,显然值得商榷。

  科创板首发股东(包括大小非)在持有的股份解禁后的提现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由于民营企业居多,其股东提现并没有国企公司大股东提现的限制多,因此,创业板公司相关股东的提现也曾引起市场的质疑与诟病,这也直接导致了监管部门出台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的相关规章制度。

  相对而言,科创板公司股东减持拥有更多的选择。其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竞价减持,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也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提现。除此之外,科创板还创新地推出了询价转让减持制度,询价转让减持制度是对现有减持方式的有益补充,且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该制度自2020年7月推出以来,已有18家公司24批股东实施了询价转让,成交金额约132亿元。

  对于此次科创板首批公司迎来的解禁潮,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其影响有限。理由为,股份解禁不等于股份提现,即使是有部分股份提现,也有利于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科创板股份提现有多种方式,像询价转让减持方式,从实际案例看,对科创板公司股价影响较小。而且,根据减持新规,持有首发前股份的股东、大股东以及董监高等重要股东的减持比例、减持时间都受到严格约束。此外,像多家公司延长锁定期或承诺不减持的行为,也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稳定科创板投资者的信心。

  毫无疑问,上述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如果就此认为“影响有限”,显然亦有失偏颇。对于科创板而言,其股东减持应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减持规模。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解禁总规模10968亿元,其中大非解禁规模为5400亿元左右,其余为小非解禁的规模。解禁规模如此之大,对市场所产生的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首批公司大非解禁,或同样会对相关科创板公司股价产生影响。

  其二是科创板公司估值较高,容易引发股东的减持冲动。在沪深A股几大板块中,科创板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平均估值水平较高。以7月15日收盘为例。当天沪深主板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2.03倍、20.91倍,创业板为41.93倍,而科创板为44.98倍。由于科创板存在亏损上市的公司,且不乏PE、VC股东,其减持退出冲动本身就非常强烈。

  其三是虽然首批公司中,有9 家公司的重要股东作出了延长锁定期或承诺一定期限内不减持,但一方面其市值占比并不占优,而且,延长锁定期的时间也较短,只有一家延长一年时间,其余的都是延长6个月,承诺不减持的时限也大多是6个月。

  最后,从科创板今年的表现看,可以说不尽如人意,这与其今年解禁规模巨大或不无关系。那么,在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三周年之际,如何稳定投资者信心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投资者若有信心,无论什么样的解禁潮都不足惧。提振科创板投资者信心,首先需要把好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质量关。那些业绩与成长性俱佳的企业,以及虽然目前亏损,但有较好前景的企业,是投资者信心的压舱石。其次是科创板公司要积极回报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一个有回报的市场,才是一个有希望的市场。此外,要严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这也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根本。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