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十四五”城镇化的动力源与发力点

  冯奎(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研究员)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印发。可以乐观地判断:“十四五”期间,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从历史上看,城镇化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都发挥出巨大作用。“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对于拉动投资、释放消费的作用依然值得期待。但同时,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多重因素叠加,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城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地方财力受到一定冲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在推进“十四五”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动力源”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个动力源是多方面形成的合力,其中,宏观经济发展是推动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同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成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实施方案来看,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一体化、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将要形成一系列改革的借力点、发力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是户籍制度,这涉及农民转移人口由乡进城的所有环节。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来看,改革的重点至少包括:在登记制度改革方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实施电子居住证改革。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方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人口流动所引起的要素供给优化调节改革方面,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中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权重,中央财政在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等资金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在农民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改革方面,需要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城市群与都市圈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群与都市圈以行政区为基础,又呈现出经济区的特征,因此以往基于行政区管理的一整套严谨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型区域的发展要求。改革的重点至少包括:在推进机制设立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些新型的机构或委员会,用以完成日常工作。在一体化、同城化推进方面,如在都市圈发展中,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同城化推进机制。在联合投资机制的建立方面,尤其是交通领域,“十四五”时期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建设提速,由此需要多省多市联合投资,以满足省际、市际、城际交通发展的需要。在跨行政区的利益和成本共担机制方面,有大量场景,比如跨行政区合作园区联合成立管委会、整合平台公司,协作开展开发建设运营。在统计核算机制方面,比如在都市圈推动规划统一编制实施,探索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等。

  城市治理是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的基础性工作。城市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瓶颈问题,改革的重点至少包括:一是教育、医疗等供给方面,例如,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住房供给方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住房发展模式相适应,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是“十四五”时期住房制度发展总的方向,这就涉及供地、财政税收优惠、监管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方面,如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协同监测机制,提高早期识别和快速报告能力。在数字治理方面,“十四五”时期推进一网通办治理,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这对传统的治理模式是重要的创新与改革。在社区与街道治理方面,将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等等。

  城乡融合发展最重要是要打通“堵点”,推进城乡各类的要素充分流动。未来一段时间,改革主要围绕土地、资金、人才、数据等方面展开,至少包括: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一个重点是宅基地,如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在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如何依法依规促进城市金融资源服务乡村,还面临诸多挑战。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方面,改革突破口在于由城到乡的落户问题如何解决。比如当前的政策提出,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但这里面的许多内容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法律与政策内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