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其中指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1.5亿。全球近9.2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1.7%)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两年间增加了2.07亿。即使全球经济实现复苏,预计到2030年仍将有近6.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面临饥饿。
“我们与到2030年消除饥饿的目标渐行渐远。”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表示,人类发展前景堪忧。全球粮食危机的涟漪效应很有可能导致明年的形势进一步加剧,各方需要加紧努力消除饥饿。
乌克兰出口受阻加剧粮食危机,当地时间2022年7月4日,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俄乌冲突持续,远处浓烟滚滚,前景是农民的田地。
通胀、饥饿、粮价波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7月18日,一场以“立刻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全球粮食应对危机”为主题的高级特别会议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在会上提到,据世界银行预估,俄乌冲突将增加9500万极端贫困人口,5000万人遭受严重饥饿。至今年6月30日,全球农产品价格指数较2021年1月高出34%,其中玉米上涨47%,小麦上涨42%,处历史高位。
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受到重大冲击,多国经济受挫,通货膨胀高企,全球市场迈入紧缩周期。种种扰动因素合力作用下,全球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及短缺挑战。
今年2月以来,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极限制裁,全球谷物、食用油、化肥和能源价格全面飙升,全球粮食危机雪上加霜。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小麦进口国中,近50个国家对俄罗斯、乌克兰小麦进口的依赖程度达到30%;其中有26个国家50%以上的小麦进口来自俄乌两国。此外,俄罗斯还是全球主要化肥生产国。在两国粮食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中断的现实情况下,全球一度陷入粮食恐慌情绪。
3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一度跃升至该指数自1990年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近三个月,该指数虽然有所回落,但今年以来仍上涨了15%。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粮食市场,各国纷纷“捂紧”了自己的“粮袋子”。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监测,目前约有35个经济体为应对粮食价格上涨,采取了53项出口限制措施,包括禁止或限制食品、饲料和化肥出口,影响了全球超过8%的粮食贸易。其中小麦进出口管制覆盖全球小麦贸易的21%。
粮价的高位波动,也抬高了各国进口成本,尤其是低收入的粮食净进口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的警告显示,全球有38个国家至少4400万人濒临饥荒。截至2022年5月,20个重点监测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持续恶化;预计到2030年,约有8%的全球人口、共计6.6亿人可能面临长期饥饿。
7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国际社会年内仍面临多场饥荒的威胁,并可能在明年进一步恶化。
粮价坐上“过山车”,未来还有可能继续攀升吗?
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变化。
第一季度,全球粮食价格同比上涨近20%,其中小麦价格上涨60%。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为例,今年3月达到每蒲式耳13.40美元,超过了2008年的历史高点。7月,该价格最低下跌到每蒲式耳7.5美元左右,跌幅超过40%。
不仅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价格同样一度冲高回落。CBOT玉米期货价格今年5月累计涨幅达到33.97%,CBOT大豆价格累计涨幅21.53%。而与当时相比,如今的玉米价格下跌了31.3%,大豆价格则下跌了27%。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6月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该指数自4月起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环比下降2.3%,但同比仍上涨23.1%。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看来,粮食价格回落是“迟早的事”。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俄乌冲突局势变化刺激了市场恐慌情绪,再加上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各国的策略博弈,使得全球粮食、大宗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年上半年维持在高位。所谓的“粮食危机”和价格上涨,源于粮食贸易秩序被打乱使资源配置出现偏差。
“从长期来看,全球粮食生产供应是足够的。”胡冰川说。
7月22日,“乌克兰粮食安全运输倡议”签字仪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根据协议,各方将协同从乌克兰的三个港口出口粮食,以缓解俄乌冲突引发的国际粮食危机。这也就意味着,滞留在乌克兰黑海港口的2000万吨粮食,将在极大程度上缓解高度依赖俄罗斯、乌克兰小麦进口国家的粮食紧张情况。
“俄乌冲突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担心。因为俄乌两国的小麦和玉米出口分别占到全球近30%和18%的份额。占这么高的份额,是因为过去这里的小麦出口价格便宜。国际市场价格400美元的时候,它们卖300美元;国际市场价格300美元的时候,它们的价格是250美元。这样一来,像欧洲、美国、加拿大这样的传统小麦出口国是抢不过它的。所以俄乌地区的小麦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只不过是价格的问题。”胡冰川同时指出,粮食的高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全球增产。
数据显示,受战争波及,乌克兰2022—2023年度的小麦出口量可能下降约900万吨,但同期加拿大、欧盟小麦出口量预计将分别增加850万吨和500万吨。俄罗斯2022年小麦产量更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8700万吨。从全球粮食产量来看,2020—2021年度、2021—2022年度分别达到27.8亿吨、28亿吨,而在2019—2020年度,这一数字是27.1亿吨。
粮食产量充足,但国际粮价却久久没有回落到去年的同等水平。胡冰川表示,这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俄乌战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俄乌冲突爆发后,金融市场投机增加,从而抬高了商品期货价格。在此大背景下,俄乌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农产品的危机状况,或者说让人类感知到现在粮食安全比较严重了。”胡冰川表示,随着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美元走强,国际资本由唱多转向唱空,粮价回归正常只是时间问题。
“整个市场调整的过程可能不超过18个月。”胡冰川判断道。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会波及中国吗?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全球正在经历粮食安全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中国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
“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未来一段时期,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既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也具备基础和条件,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今年7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欧鸿如是说,“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近7000万吨,总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
以夏粮为例。农业农村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经历了去年罕见的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今年夏粮产量仍创下历史新高。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优质专用品种占比38.5%、提高1.2个百分点。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创历史新高,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此外,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占据我国秋粮产量1/3以上的东北为例,今年东北大部雨水好、墒情足,除了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农田内涝、部分玉米受灾外,大部地区的作物长势都好于常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刘莉华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都保持高度的自给自足。以小麦为例,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水稻产量达到21285万吨,进口稻谷496万吨,只占水稻供应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的饭碗仍然稳稳地端在自己手上。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在4月27日举行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粮食安全标准有三条线:一是自给率(谷物自给水平)要达到95%以上;二是人均占有水平达到400公斤;三是粮食储备要达到本年度消费的18%以上。“从这三个指标来讲,中国没问题。”
相对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国内不会受到供给端的冲击,但在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趋势下,国际粮价上涨又是否会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
“虽然近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幅度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如是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从国际市场进口1亿吨左右粮食,其中大部分为大豆。胡冰川告诉记者,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政策角度,就意味着稻谷和小麦是基本不进口。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榨油使用。
“这其实是一个平衡。中国的大豆单产每公顷2吨,而谷物是每公顷6.3吨,如果生产大豆的话,会损失更多的主粮。所以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进口什么其实是有战略选择的,为了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我们选择了弃油保粮,放弃油料作物,保障粮食作物。”胡冰川表示,虽然大豆价格在今年一度涨幅超过20%,但即使自产大豆,价格也不会有特别大浮动。目前,国际大豆价格已经跌回了年前水平。
“整体来看,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胡冰川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