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进击的证券,落寞的海通

进击的证券,落寞的海通

来源:21金融圈,记者:王媛媛

编辑:李新江

当融资租赁业务被业内人士描述为“越来越难做”时,这个曾被称为券商“新高地”的赛道,留给一些竞争者的,或许只是财报压力。

海通证券时任高管曾在2018年喊出“而立之年强起来”的口号,并在2019年将旗下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子公司海通恒信推上港股。

但随着一笔大额减值的发生,“强起来”显得苍白寂寞。

根据21金融圈统计数据,2020年,海通证券全年资产减值44.67亿元。其中,信用业务减值18.53亿元,融资租赁业务减值12.58亿元,债权类业务减值10.8亿元。

这一数据直逼2020年Q3中信证券50亿大额减值。

01

竞争高地的变形记

一般来说,券商的大额减值主要发生在信用业务,主要是融资方质押了股票,随后个股因为被ST、退市等原因,融资方又还不上钱或者归还资金有限,导致券商不得不对手中的股票资产进行减值计提。

信用业务踩雷则更为普遍,根据新浪财经报道,海通证券涉诉及纠纷的包括:雏鹰退、欣泰退、红太阳、ST富控、ST德豪等一系列“雷股”。

但是,2020年,海通证券发生在融资租赁和债权业务的减值金额,占到总减值金额的大半。

曾经,这两项业务都让海通证券引以为傲过。

进击的证券,落寞的海通

这两项业务,牵出海通证券下属两个主体:海通恒信和海通资管。

2020年,海通证券的融资租赁业务计提减值准备12.58亿元,这些都发生在其子公司海通恒信的业务中。

海通恒信全称是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

在国内融资租赁行业快速发展的2014年,海通证券通过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完成对海通恒信的收购。

2019年6月,海通恒信在港股上市,成为境内首家上市的券商背景融资租赁公司,并成为海通证券下面第3个境外上市平台。

债权业务方面,尽管主要减值项目发生在自营,但永煤事件暴露出,海通证券的自营和资管存在债券投资的联动。

海通资管,在曾经资管新规推行之初,就是率先转型的第一批券商资管。

彼时,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作为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头部券商,率先进行转型,受到财经媒体和券商非银分析师们的一致看好。

从数据上看,海通资管的转型是成功的。

2016-2019年,在全行业提升主动管理、清理集合资管产品的背景下,海通资管的总管理规模不断下降,分别是:8406亿元、3273亿元、2944亿元、2584亿元。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