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脊柱耗材国家集采启动 “保供应”成重要原则



  骨科脊柱类耗材国家集采号角正式吹响。

  近期,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显示,本次集采产品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入路方式等组建产品系统进行采购,共分为14个产品系统类别,几乎覆盖了全部类型的脊柱类耗材产品。

  早在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将进一步延伸到脊柱类耗材,进而基本实现耗材中最大的板块——骨科耗材的主体覆盖。而此次《公告》的发布也标志着,继冠脉支架、骨科人工关节之后,骨科脊柱耗材正式成为第三类纳入国家集采的高值耗材。

  山东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88161.SH,以下简称“威高骨科”)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阶段发布的政策来看,相比于此前人工关节集采,本次脊柱耗材集采在降价幅度方面来说预计相对要缓和一些。因此,目前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也并没有因集采受到相对负面的影响。

  侧重临床供应能力

  确保临床使用和供应稳定是贯穿本轮集采的核心关键词。

  根据《公告》规定,本次带量采购将分为A、B、C三个竞价单元,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的企业,按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序,取该系统类别累计意向采购量前85%所涵盖的企业进入A竞价单元,其余主要部件齐全的企业进入B竞价单元;前6项产品系统类别具备钉塞棒(板)但缺少其他任意主要部件的企业进入C竞价单元。

  竞价单元分组方式取决于医疗机构的意向采购量和产品部件的齐全度,也正因如此,过去市场份额较高、产品部件齐全的龙头公司有望进入A组获得更大优势。

  威高骨科方面表示,在创伤、关节集采过后,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集采“后遗症”,如供货不及时、供货不稳定等。所以在这次脊柱耗材集采的规则当中也透露出了“保供应”的趋向,这对于脊柱耗材大型龙头企业是有利的,龙头企业有足够的渠道和能力贯彻并落实“保供应”理念。

  据了解,截至2021年末,威高骨科与超过1000家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地区,产品应用于超过1500家终端医疗机构的相关骨科手术中。其主要终端客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全国骨科领域排名前列的终端医疗机构。

  由于国家层面的集采大部分公立医院都参与到其中,为应对医院的不同需求,威高骨科分别推出威高骨科、威高亚华、海星医疗三个骨科脊柱耗材品牌,对应高、中、低端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高端脊柱耗材产品主要推向公立三甲医院,下沉到二级医院,又会有其他不同品牌。通过不同品牌产品所组成的品牌梯队,能更好地对区域市场进行覆盖。同时,产品齐全的品牌梯队也能有效提升集采中标的效果。

  2019年7月,安徽省完成脊柱类耗材带量采购,最终国产耗材平均降价55.9%,进口耗材平均降价40.5%,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

  面对集采降价带来的影响,国内脊柱耗材头部企业有哪些措施来应对?对此,威高骨科方面表示,从经营层面上来说,虽然市场对集采降价预期的持续发酵,使得经销商在进货(备货)意愿、渠道拓展方面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但就目前来看,头部企业将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来维持利润和销售额的绝对值,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本土企业迎机遇

  当前,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整体市场仍被外资巨头主导,强生和美敦力两家外资合计占据了国内脊柱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本土企业中,威高骨科和三友医疗(688085.SH)的市场份额分别在8%和4%左右。

  2021年财报显示,威高骨科主要产品为脊柱类植入物、创伤类植入物、关节假体、运动医学及骨科修复材料产品,其中脊柱类耗材产品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2021年度,公司脊柱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47.41%。

  威高骨科曾在2021年年报中坦言,创伤联盟及国家关节带量采购均使产品入院价格大幅降低,降幅超过80%。公司可能面临产品市场价格下降风险,进而导致毛利率下降,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而此次国家层面开展的脊柱类耗材集采对相关头部企业影响几何?威高骨科方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市场对脊柱耗材集采后降价早有预期,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关键还是要看集采后的降价柔和度。

  威高骨科方面指出,相比于外资企业,本土骨科耗材企业的优势一方面在于集采后的供应成本。集采中标后想要覆盖所有医院,就势必要满足物流、跟台人员的资质及数量等众多要求,同时还要保证产品及时入院。在此前提下,国内本土企业相较于外资品牌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于渠道服务的灵活性及产品的个性化服务。由于各家企业的脊柱耗材产品对于医生而言都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而往往进口品牌主要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因此,从医院覆盖率以及手术台数来说,外资品牌并不占太大优势。此外,本土脊柱耗材企业可以为医生定制个性化的治疗工具,这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脊柱类产品集采实施周期为3年,相比关节类产品进一步延长,中标与否将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且最终中选的排序也将对公司份额产生直接影响,中选产品系统将根据排名梯度分配基础量,在医疗机构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分配剩余量。

  “除了参与集采报量分得的基础市场份额,后续市场增量部分还将通过像‘保供应’这类服务的能力,利用龙头企业品牌、渠道服务优势,提升终端手术量。”威高骨科方面如是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