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三星再次下调手机出货量目标 或致芯片、面板价格继续下跌

  8月19日,据国内媒体报道,三星电子已下调10月份-11月份智能手机合计出货量至3400万台,该数字明显低于2021年同期出货量。由于三星电子持续下调第四季度手机产量与零组件订单量,三星电子智能手机今年全年出货量或将整体低于去年。

  对此,三星电子中国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出货量调整是总部统一行为,一般会根据市场波动进行调整。

  全球智能手机供需下滑

  三星多次下调出货量目标

  根据THE ELEC数据,三星电子最初计划今年出货3.34亿台手机,其中三星电子自己生产2.84亿台,与代工企业中国闻泰、华勤联合生产5000万台。但鉴于市场波动,今年中期,三星电子将出货量目标调整为3亿台。

  据雄汇游资透露,三星电子原计划第一季度自己生产6000万台手机、第二季度生产5300万台手机、第三季度生产4700万台手机。但三星电子今年第二季度实际产量只有4800万台,并且将下调第三季度产量至4600万台。

  目前,三星电子方面还未公开第四季度产量。但业内预测,随着三星电子对出货量目标的持续下调,2022年全年,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可能只有2.6亿台,较年中下修后的预估量(3亿台)又再降低13.3%,也低于2021年出货量约2.7亿台,仅勉强高于2020年。

  “三星之所以减少今年出货量目标,主要是由于全球通胀比较严重,欧洲地区物价上涨严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消费电子产品上,叠加市场整体需求放缓,导致三星的库存压力比较大,资金周转受到影响,所以频繁减少采购,多次下修出货量目标。”迪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贤兢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Canalys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1亿部,同比下降7%。这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四个季度同比下滑。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36亿部,同比下降21.7%。

  另据国际数据机构(IDC)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3.5%,降至13.1亿台。由于全球智能手机在供需方面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且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IDC大幅下调了对2022年的预测。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为了应对市场降低开支,除了下调出货量目标,三星电子还会进一步调整供货比例,增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端代工手机的供应,减少成本较高的自己制造的高端手机,从而减弱出货量收缩效应。

  芯片、面板被迫砍单

  或再迎价格下跌

  实际上,不仅是三星电子,全球大部分手机厂商的全年出货目标均在不断调整之中。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在5月份前后,包括OPPO、vivo在内的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厂商再度砍单,数量约1亿部。主要手机厂商在未来几个季度将砍单约二成。

  Canalys报告指出,2022年一季度,三星电子以24%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其出货量目标的调整对手机产业链影响巨大,其他厂商或也将进一步下修目标。

  三星等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调低出货量目标也将引发上下游产业链的波动,最为直接的便是上游芯片、面板市场。随着今年全球手机销量下滑,手机厂商缩减出货量,导致电子芯片供大于求,上游芯片、面板厂商也出现砍单现象。

  目前,手机等产业上游的芯片厂商也开始下修全年出货目标。富邦投顾的调查报告称,联发科已将全年智能机芯片出货量预期小幅下修到5.7亿-6亿组,其中天玑9000芯片2022年出货量可能从原估计的1000万套,大幅缩减到仅500万-600万套。

  受疫情影响,前两年的芯片价格暴涨,如今,部分芯片价格已迎来“雪崩”。据央视财经报道,某款意法半导体芯片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2022年从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一个,降价幅度超过80%。今年以来,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MCU)的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从百元高位跌至两位数。

  在面板产业方面,据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虽是传统旺季,但面板需求仍未见起色,尤其LCD手机面板受终端需求低迷影响,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叠加库存高企压力,面板厂对旺季效应多持保守态度。该机构预测今年8月份和9月份a-Si/LTPS面板价格持续处于下行通道,价格将继续下降0.1美元。AMOLED方面,主力厂商三星显示现有项目价格维持不变,而国内柔性AMOLED面板厂纷纷以激进的价格策略抢占项目订单,部分产品价格已下探至刚性AMOLED面板价格水位。

  “手机厂商下修出货,芯片、面板等上游供应也将同步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芯片供应紧张情况,甚至可能致使产能过剩,同时延长面板的下行周期,而芯片及面板的价格将因三星等巨头的砍单效应而持续下跌。相关上市公司应做好应对准备,对生产线及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并开辟消费电子产业之外的多元化发展路线。”易贤兢认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