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传递民声 共谋发展

  头顶着烈日、胸挂代表证、手拿笔记本……连日来,大埔县各级人大代表频繁出现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代表联络站等场所,成为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通过紧密联系群众,为实体经济发展“把脉开方”,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埔县人大常委会全面汇聚人大代表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倾听群众心声

  人大代表联络站构筑

  为民服务“连心桥”

  一个代表联络站,就是一座“连心桥”。

  “有事找人大代表”“有意见到代表联络站”……如今,代表联络站已成为大埔县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

  今年,大埔县人大常委会将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与代表联络站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代表进站开展活动,通过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切实发挥好“连心桥”作用。

  “听村民说,上坪坝这边的耕地因为水源不充足,地块又比较偏远、零散,不靠近公路,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大家都不愿意去耕,如何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要想个法子出来……”大埔县人大代表黎顺娇说。

  今年春耕刚开始,高陂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在古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助力乡村振兴之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主题活动工作座谈会,针对如何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入户走访中,黎顺娇向村民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古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提出关于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建议,该代表联络站及时向镇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镇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联系了大埔桓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上坪坝村民小组6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复耕,以种两季稻谷为主,进一步盘活耕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进“站”入“家”,是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埔县各镇人大依托全县14个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和12个村级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组织全县各级代表开展活动,形成了代表联系群众阵地建设网格化体系,也使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真正做到“用起来、动起来、联起来、活起来”。

  “代表联络站拓宽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畅通民意表达,同时提高了建议和议案的质量,为群众排忧解难,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古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赵家寿说,人大代表带来了破解难题的意见,现在村里荒地有了产业效益,乡村“颜值”也不断提升。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今年以来,大埔县各级人大代表进站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并整理分类后,转交政府有关部门督促办理,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主题活动期间,大埔全县286人次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开展活动,接待选民群众202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0条并转交镇有关部门处理,代表联络站“连心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聚焦实体经济

  靠前服务倾听诉求

  畅通堵点

  “人大代表要在推动实体经济方面主动作为,发挥广泛的人脉资源,精准发掘潜在投资客商。”

  “要深化人大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推动作用,切实助推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等加速推进、落地落实。”

  ……

  今年8月,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以人大代表身份,与部分市、县、镇人大代表一起深入企业和湖寮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现场调研,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快全县实体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在主题活动期间,围绕实体经济课题,大埔县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发展难题,寻求破解问题的“金钥匙”。

  大埔县人大代表、广东省国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方认为,当选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更要对得起群众的期望。“作为企业界的人大代表,我更应该率先做好榜样,把企业做好。”

  在群众的眼里,黄国方没有老板的架子。他积极联系选民,吸纳困难群众到公司就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发挥代表作用,反映民情民意,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建言献策。

  自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黄国方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将企业发展与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增收。目前,该企业致力于生猪养殖的现代化建设,今年产猪出栏数达到了5万头,产值1亿多元,年税收贡献约800万元,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

  “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紧盯市场需求,狠抓技术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产品和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近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红梅到部分企业走访调研,开展直接联系企业挂点服务工作。

  通过主动靠前服务,县人大常委会力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建立日常沟通机制,深入挂点企业一线,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倾听企业诉求和需求,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企业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建设推进过程的各类问题,力促项目早日投产、早见效益。

  当前,紧扣大埔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县党代会提出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要求,县人大常委会联合县委督查室组成专项督查组对人大负责跟进的35项县委、县政府重点项目开展督查,组成调研组围绕实体经济课题开展专项调研,积极为大埔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助力乡村振兴

  认捐认种合力啃下

  撂荒地“硬骨头”

  “看到家乡的撂荒地种上了水稻之后,感觉到非常开心,作为人大代表在这件事上能够出一份力,自己也很自豪。”大埔县人大代表、梅州市合生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汉义说。

  今年8月2日,大埔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联合在桃源镇开展“五级人大代表齐发力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活动,以点带面助推全县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今年以来,大埔县各镇(场)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工作,举各界力量守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中在县镇人大的积极发动下,全县五级人大代表纷纷响应,主动认耕撂荒地,目前累计认耕撂荒地918.85亩,为大埔县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人大力量。

  “开展‘五级代表齐发力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认耕认种专项活动,效果相当好。”枫朗镇政府党委委员罗志杰说,枫朗镇撂荒地面积基数大、复耕投入高、时间紧迫,为此,镇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号召人大代表等全社会力量参与认耕认种,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等,降低复耕成本。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单靠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个人推进,成效明显但仍有优化空间,把众多力量串联起来,分工明确又形成一个整体,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才会出现“1+1>2”的成效。

  老家在枫朗镇的林汉义今年认捐了60多亩土地,同时在大埔角等村流转了300亩较为连片的撂荒农田,准备机械化种植水稻。“现在有信心把撂荒地盘活起来,大家一起干,相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不仅是撂荒地复耕复种有了人大力量的支持,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大埔县争取在2025年前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工作情况的报告,组成专项调研组围绕乡村振兴课题开展调研,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打断骨头也连着筋,都还是自己人,有条件有能力要多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市人大代表、大埔县建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平说,企业在枫朗镇创办了三溪云岽生态有机茶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定期举办种养技能培训班,免费发放茶苗、兜底收购茶青等,带动村民种茶致富。

  近几年,为彻底解决三溪村及沿途村村民的出行问题,刘建平还积极筹资、带头捐资建设覆盖全村的公路网络等,让“路通产业兴”,以“小茶叶”富一方百姓,“大产业”促乡村振兴。

  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分布在广大农村的人大代表,离农村最近、对农业最了解、与农民最有感情,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大埔县要求各级人大结合职能定位,聚焦乡村振兴全局性、关键性和阶段性问题,充分发挥人大法治强保障、监督促落实的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