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聚焦实体经济 建设品牌强国

  12月8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22中国品牌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推动中国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为助推中国品牌建设汇聚智慧力量。

  相关负责人指出,建设品牌强国要聚焦实体经济,坚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深化科技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设置好“红绿灯”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指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时点,我国品牌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品牌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和实践深刻变革,我国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求相比还仍有差距。

  白玛赤林指出,建设品牌强国,要聚焦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各类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做大主业,稳扎稳打练好内功、做好产品。要坚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体系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白玛赤林强调,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向应用技术等前端延伸,催生更多的制度创新、颠覆性创新成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新体系。

  同时,建设品牌强国,要适应国内需求。我国有14亿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阻碍;引导企业主动融入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的进程,持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适应新业态,不断满足、激发和利用新需求,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建设品牌强国,还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意。白玛赤林指出,要激发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创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敢干、敢闯、敢投的企业多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深化科技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白玛赤林认为,中国的企业和品牌要想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品牌注入差异化的品牌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

  用好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品牌既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宝贵资源,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战略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打造品牌的主体。只有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赋予品牌更多创新内涵,才能真正树立质量卓越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吴朝晖指出,近年来,以“科技强—产品强—品牌强—企业强”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21年项目占比79%),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促进产品高端化。

  同时,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吴朝晖表示,充分用好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推广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政策工具,引导银行设立了超过千亿元的“创新积分贷”专项产品,为企业精准授信增信,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助力企业品牌建设。

  吴朝晖强调,科技部将完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严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生态,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品牌内涵。同时,以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为载体,分重点领域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企业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级品牌的科技领军企业。此外,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市场网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不断增强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

  做强中国制造科学培育品牌

  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制造业品牌夯实了基础。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制造整体品牌形象显著提升。58家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工信部累计培育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单项冠军企业,1万多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一批优秀品牌更强更亮,更多自主品牌加快成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工信部将推动我国制造业迈上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做强中国制造,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做优产业链,为“中国制造”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培育品牌。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专项行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水平、打造品牌标杆。引导企业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等优质企业。

  此外,还要完善公共服务,宣传中国品牌。推动开展质量分级评价,研究高端品质认证和卓著品牌评价机制。统筹考虑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产业品牌等要素,研究构建“中国制造”品牌评价体系,提高“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