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社论:经济重启应构建怎样的动力装备

  稳增长回归C位。

  最近以来,中国开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助推的经济重启。为经济重启搭载强劲的动力装备,是当下之核心。

  中央层面,最近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地方和市场层面,一些地方纷纷组团包机出海“抢”曾经失去的订单。

  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缘于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存在加剧趋势。国家统计局的11月制造业PMI下降1.2个百分点至48.0,服务业和综合PMI均回落1.9个百分点,分别为45.1和47.1。

  最新央行公布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11月1.99万亿元新增社融数据和1.2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虽高于前值的9079亿元和6152亿元,但都不及去年同期。这其中,居民部门短期和中长期贷款,都同比少增,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718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7367亿元,同比多增3950亿元,但从结构上看,很多贷款是借新还旧或期限结构替换,如房产,新增融资多用于危机处理和流动性纾困。

  最近监管部门的三箭齐发、金融十六条等,尚未暖热经济复苏进程,部分是因为政策效应存在时滞,更主要是输血式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这方面需引起各界警惕。

  人们习惯从“三驾马车”来找寻经济重启的动力装备,然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疫情以来市场主体越发强化了成本意识和规模禁忌,不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倾向于在协同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壮大自身竞争优势,且投资更倾向于找好退出和贴现渠道。同时,数字技术变革期,市场主体更倾向于基于自身专业参与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不断加长自身专业竞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显然,供给端与需求端都出现避险情绪,必须高度关注,避免刺激政策事倍功半。

  如果将整个经济比作一个生态,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于经济来说是外生燃料,而非稳增长的动力;要使财政货币政策提供的燃料产生乘数效应,需真正的市场主体作为施动者,担负起价值创造的使命。

  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内外形势下,经济重启需寻找能带来净能量增益的核聚变一样的动力装备,寻找消费力——生产力的质能方程。

  经济增长的秘密源自于全要素生产率或索洛剩余,索洛剩余被概述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过这并非最终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为以创新为底色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矢量,这个矢量的内核就是市场的消费力,而市场的消费力源于企业家对市场的警觉性,即企业家精神。

  显然,经济最根本的动力装置是,企业家通过其警觉性,试错性地挖掘市场的消费力,并通过在市场进行存量知识交易,以组织满足于市场潜在消费力的生产力,即经济增长的净能量增益的核聚变是,企业家精神(消费力挖掘)——科技驱动(生产力)的经济能量守恒。

  经济要真正重启,就是要遵循经济的能量守恒定律,打通从企业家到科研工程师的任督二脉。而要打通这一任督二脉,首先是尊重市场的熵增定律,为企业家提供充足的可行和可信空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权力运行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则要致力于政府行权环境的熵减定律,让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通过高效率公共服务护航市场的自发扩展。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经济重启,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概念,而是一个内驱力修缮的系统工程,构建新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激活经济内驱力,为经济提供核聚变式的动力装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