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邢炜:深化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第六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国家政策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促进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产业数字化,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产业领域配置。银行业需要以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大力突破数字转型瓶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质效的金融服务。

  发展数字金融深度融合实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全面而完整地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数字金融的发展要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行业,投入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产业升级;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邢炜表示,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产业、企业和社会的全面智能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终创造出的是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并与社会生活应用广泛衔接起来,进而形成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购物、数字办公、数字社区等各类数字化形态,在社会、文化和生活等各个层面形成普遍的智能化场景。这些场景需要配套便利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与生活场景相融合,形成新的数字金融生态,从而开启金融服务的全面智能化时代。

  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发展数字信用体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邢炜认为,一方面,要加快对涉农数据的整合运用,构建包括农民、农户、农业生产集体在内的数字化信用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金融服务贯穿农业生产、流通全过程,探索以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今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动产和权利融资服务力度。产业数字金融和动产融资实际上都在为小微企业提供数据化信用支撑,打造与主体信用体系相互补充的小微企业交易信用体系。

  此外,邢炜还认为,要全面深化金融数据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数据,构建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数字空间体系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然。为服务海量的经济活动,金融机构打造强大的企业级数据处理能力已势在必行,包括建设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通用数据装备工具,构建行业内外统一标准的数据仓库,形成数字空间一体化,从而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及智能化的交易场景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突破数字化转型瓶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虽然银行业纷纷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是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目前行业仍有不少数字化瓶颈有待突破。

  邢炜认为,当前数字化技术应用逐步落地,但对业务创新支撑力度不够。例如,目前银行业关注度很高的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已日趋成熟,且已被广泛应用到银行的业务营销、风险管理、后台管理、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多个环节,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创新了业务模式。但是,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对业务的底层逻辑及产品开发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目前的技术系统或平台难以满足现代客户服务需求,现代化生产和智能化场景所需的高弹性、可延展性、按需随享的金融服务还难以触达,不能有效支持业务前端的敏捷创新和迭代。

  同时,他认为,银行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但数据市场价值难以体现。数据是开放化和智能化阶段的关键生产要素,银行机构虽然占据海量数据信息的优势,但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断点多等突出问题,不同的数据资产由不同的部门分头管理,难以对数据资源进行全口径、全周期的有效管理,同时,数据资产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同机制,使得数据资源使用率不高,数据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已成为影响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

  另外,银行的传统组织架构变革与组织级敏捷能力要求还有差距。邢炜称,敏捷反应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对传统组织架构进行变革,探索科技专营部门、金融科技公司等适应科技化、轻资产化发展趋势的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了数字化转型。但总体上看,部门分割、协同作业成本高、业务科技融合不够,难以形成创新合力的局面依然没有打破,这与数字化转型的敏捷逻辑相差较大。面对开放化和智能化的新格局,还需加大力度探索构建与数字化发展相匹配的敏捷型组织,彻底打破部门间、条线间的组织边界,彻底改变业务与科技“两张皮”的情况,力促业务、技术和数据之间深度融合。

  尽管银行的智能化场景化服务不断加强,但还未能融入数字生态圈。邢炜认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各行各业、社会民生中将越来越倚重数字化全面连接。连接能力是实现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银行机构不断在改变原有“铺网点、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双线模式,但从实践来看,仅靠银行建立端到端的数字生态面临较大困难,需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C端、B端和G端数字化渠道和场景连接,与外部生态合作方深度连接,打通全渠道、全场景的服务链条,构建共建共赢共享的数字生态圈。

  他还表示,由于银行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也难以形成全行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和自身发展的因素,虽然都很重视数字化转型,但是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以科技投入为例,横向比较来看,2021年上市银行中,国有大行平均科技投入为179.2亿元,股份制银行为62亿元,城商行为8.1亿元,农商行为4.7亿元。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间的资金投入差距客观上反映了不同类型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金融服务方面的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下,也对银行业整体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较为标准和一致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形成制约。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为现代产业体系和新经济发展形态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和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银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题中之义。银行业数字化创新和应用,将进一步激活社会发展活力、增进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一步,数据治理、智能服务、风险防控、重构价值体系等将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和领域。”邢炜表示。

  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要素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构建产业链、贸易链、物流链、交易链以及消费、财富管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将服务智能化社会、企业、社区作为银行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标产业数字化带来的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企业资源开放与共享模式创新、社会场景聚合与生态对接等新形态新业态。全面推进客户产业数字化、线上化的智能连接,实现“一站式”、综合化、智能化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