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记录2022 推动2023:十大“热词”看中国产业升级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发展动能正逐渐切换,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可控技术、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等所带来的机遇正在显现。

  年近尾声,如果以热词来记录这一年的产业转型并预测未来发展新趋势,哪些关键词会入选?搜集一年来的舆情热搜词、报道关键词、采访高频词,第一财经从数百个热门词语中做比对和筛选,最终揭晓2022第一财经十大年度热词,由十余位专家学者、意见领袖进行解读,作为对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份年度记录。

  篇章一 2022,经济与产业这样被改变

  成果转化

  谢吉华:创新驱动下的“成果转化”,应以技术要素市场为支撑

  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

  成果转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原始科技创新下的技术,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成果。

  谢吉华表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来推动。就中国而言,我们分享了农耕时期的大繁荣,但也许错过了工业革命下科技创新的步伐。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科技的进步、创新、落地与应用。

  他说,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市场活力、动力,以及更多向往,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资本在其中间发挥的巨大作用。下阶段,当从经济小国变成经济大国,再迈向经济强国,我们的立足点何在?一定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当然,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与资本的融合。科技与资本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核心抓手是政、产、学、研、用的结合。具体来看,就是将高校、科研院所里的技术成果与产业结合起来。

  成果转化是多年来各个领域强调的关键,也因此成为“热词”。但实际上,成果转化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要把一项科学技术创新下的成果变成生产力,甚至变成一个商品,并且能够造福于大众,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定是系统工程。

  谢吉华表示,成果转化过程是挑战,也是机遇。第一,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的落地,这几方是割裂的。因而我们要明确,将来通过引进技术的发展路径不一定能走得顺畅,自主创新和创造才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当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我们更需要依靠“自我”去提升科技创新的实力。

  第二,依靠“自我”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法律制度的保障。当下,我们的许多高校正在积极迈向双一流、世界级学府,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得以在2015年进行修订,进一步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基础。

  第三,除了法律制度的保障外,成果转化还需要通过一个系统工程来实施。如何理解系统工程?回顾1990年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我们建立了三大要素市场。

  谢吉华表示,当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显然土地、人才、资本这三大要素市场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为此,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构建五大要素市场,新增的两大要素市场就是“技术要素市场”和“数据要素市场”。

  未来,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也将在市场化的配置下形成关联和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绎,去尝试,去创新。

  自主可控

  刘洋:信创产业加速渗透,“自主可控”将在2023年带来这些正向反馈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TMT组负责人及首席分析师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与其他疆域一样,网络空间也需体现国家主权,这意味着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也就是保障国家主权。

  自主可控便是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

  刘洋表示,为了实现“自主可控”这一发展目标,“信创”产业大潮来袭,也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它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创涉及到的行业包括:IT基础设施——CPU芯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各种云和相关服务内容;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OA、 ERP、办公软件、政务应用、流版签软件;信息安全——边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等。

  财政政策也在支持这些行业在自主可控方面的采购。今年9月,《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发布,以中央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的模式,惠及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十大行业领域。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自主可控又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刘洋表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信创领域里,长坡厚雪的公司将充分受益,因为信创领域“供给侧改革”,买家也不再犹豫。从数据可以看到,2013年~2015年、2019年~2020年,信创、自主可控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当时每个领域有4~8家公司。经过大概3年时间,现在每个领域商业可用的公司大概2家。这说明时间和市场做出了有效筛选,也更便于买方采购,因为买方基本也是向2~3家购买。

  第二,基于对自主可控的理解和认同,大型行业对信创产品的采购预算增长。从党政、金融、互联网,到电力、教育、医疗、仪器仪表、工业,甚至到汽车、轨交、农业,这些领域的贴息补贴、专项贷款、政策鼓励、税收优惠、IT采购预算较快增长。

  第三,自主可控的渗透,已经对人才圈、生态圈产生了正反馈。随着国产基础研发的回报不断提高,各种人才涌向基础科学、硬科技等领域,其中数理化人才提供基础研发,文史哲人才提供国家贸易和生态资讯。

  第四,信创领域部分公司已在筹划或迈出了出海的步伐。我们不仅“内循环”而且“双循环”。电子、通信、互联网几个行业中,我们有个别企业位居世界前二三位,而且布局全球。当前代表自主可控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也有在各自生态圈销售产品,满足全球化的需求。这些企业获得盈利和客户生态之后,也更容易为国内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

  隐形冠军

  吴晓求:蕴含巨大市场价值,应优化培育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对于“隐形冠军”的重要作用,吴晓求指出,首先,要深刻理解诸如“专精特新”企业等潜在“隐形冠军”的重要作用。

  作用之一是,完善中国的产业链结构和布局。他指出,挖掘和培育这类“隐形冠军”企业,是提升中国高科技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隐形冠军”对产业链和结构升级有哪些影响?

  “它们(企业)可能规模还不是特别大,因为部分领域的市场容量有限,领域内的企业就是这种大小规模。”吴晓求分析称,但是,这类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在提升中国高科技企业竞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国家经济的安全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这类企业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部分“隐形冠军”可能在目前来看,按照传统的估值定价,其定价并不很高,但一旦发展成熟或接近上市标准时,尤其在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企业价值就将被极大地挖掘出来。

  从宏观经济角度,吴晓求指出,持续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让市场化资本能够思辨哪一些企业是有价值的。“这对于丰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提升它的成长性、提升它的投资价值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市场目前是否是培育“隐形冠军”的沃土?

  “就当前的环境来看,应该说,我们还要更加优化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和未来的‘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条件。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尚不能说具备最优环境。”吴晓求认为,在相关政策安排,包括金融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人们对创业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他指出,目前,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创新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我们看每年大学生、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的数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时候一个岗位有两千多人去报考。当然,公务员在中国现代化治理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的财富同样需要由企业去创造。”吴晓求举例说到,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去创业、创造、创新,非常重要。

  吴晓求提出,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氛围,提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型企业在成长中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篇章二 2023,新未来已触手可及

  生命科学

  张旭:“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生命科学研究自然界所有生命的起源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

  张旭表示,目前,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研究阶段,药物靶点的发现、靶点选择、抗原制备、候选药物的筛选及功能鉴定等存在着许多步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间,对生物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设备有大量需求,并会对相关的产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同时,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

  他说,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运行和发展,病毒的产生、变异、传染、致病性的改变、对人体的作用等都有生命科学及医学基础,可以作为我们随病毒改变而适时调整防护策略的科学及医学根据。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战略重要性。

  张旭表示,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看,当今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很重要的技术领域。随着我国加大对脑科学、类脑智能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对研发一些长期造成很大社会负担的脑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将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023年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仍将是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相关的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也将不断出现和转化落地。

  张旭表示,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生命科学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上游企业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部分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核心专利,成为可以与国际领先企业角逐的市场新入者,2023年将是中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企业发展的重要年份,也将是投融资的重点领域。

  智能时代

  褚君浩:动态感知、智慧分析,不远的“智能时代”将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

  我们正在开启新的工业革命,即将进入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智能化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三大支柱:一是依靠传感器动态感知,二是依靠大数据、模型进行智慧分析,三是通过控制技术快速反应。

  褚君浩举例,比如,我们曾经看到机器人对打乒乓球,它看得见乒乓球怎么过来,分析乒乓球的轨迹,然后把乒乓球打回去,这就涉及到动态感知、智慧分析、快速反应。

  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一是信息的传感技术,要非常灵敏、非常高效、非常快速,光电传感器——光、声、热电池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需要具备高性能;二是要智慧分析,能够分析传感得到的信息是说明什么问题,怎么样来应对这样的问题。

  褚君浩表示,“智能时代”核心技术的拓展、技术水平的提升、规律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可以推动社会、工业、农业的发展,推动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空天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智能时代”实时获取信息、智慧分析这些信息的特点,也可以用于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智慧小区。目前,在社区管理中,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均运用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甚至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得城市更加智慧、聪明、高效。

  而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均依赖于现在基本的信息系统、基本的信息框架。褚君浩举例称,比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最近出现的元宇宙,都是这些信息的平台、技术。这些技术也支撑了“智能时代”各种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发展与水平的提升。

  所以,“智能时代”许多新发现、新技术的提升,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生活的安全、健康、平稳的发展,也会提升生产力水平,使得人类看得更远更清楚,听得更远更灵敏,甚至取代我们的五官、大脑,比五官、大脑更灵敏,让时代不断往前发展,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能源、环境等困难,更高质量地发展,也推动我们能更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数字经济

  董业民: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2022年,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所带来的冲击,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应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董业民表示,随着全球政治变迁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以‘数字经济’记录2022年,在我看来是一种期待和要求,代表着我们要对数字经济发展有更新的认识、更全的理解、更大的投入、更快的推进。”他指出,应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了数字经济的概念,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尤其是在2022年,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所带来的冲击,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他提到,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应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对于进一步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举措,董业民提到五大举措。

  第一,加快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新材料等领域补齐产业链短板,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第二,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巩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等优势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高标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三,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以“一企一策”“一行一策”“一园一策”“一链一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重点推进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示范引领的大湾区数据融通战略枢纽。

  第五,加大数据价值挖掘利用。谋划实施数据增富、数字增值工程,建设企业首席数据官队伍,推进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试点,充分挖掘企业内、外部数据价值,以数据赋能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创新发展。

  篇章三创新与变革的可行路径

  硬科技

  叶冠泰:技术决定一切,国内硬科技投资的春天已至

  启明创投合伙人

  所谓硬科技,指的是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核心技术,大多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与清晰的应用场景,对带动各行各业长期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国内硬科技企业所覆盖的细分赛道主要包括: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基础和工业软件、自动驾驶、新能源等。

  叶冠泰表示,硬科技不是一个面对消费者的终端产品,而是卖给企业客户的核心技术或服务。它的商业模式是To B的。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求之于势”,成语里也有“顺势而为”。雷军的名句“风来了,猪也能飞到天上”的风,也是势。

  作为早期投资人,叶冠泰说,我们做硬科技投资时,需要对团队、产品、市场和资金四个维度进行评估。这四个维度里“势”代表的是除了产品外的三个维度——客户的需求度、资金方的支持度、创业人才的丰富度。这背后都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密不可分。

  投资硬科技背后的“势”是过去十年来逐渐形成的。叶冠泰说,比如刚入行的时候,投资半导体是冷门方向。当时全中国投资半导体的VC可以凑在一个圆桌上一起吃饭。但国家近年来在政策上对硬科技大力支持,成就了科创板的开幕。科创板和港交所在筹备的18C,就是资金方的 “势”。换句话说,硬科技行业投资在国内迎来了春天。

  对于硬科技来说,2022年有机遇也有挑战。

  在机遇上,国内的科创板继续蓬勃发展。前三季度,近100家公司成功挂牌上市,融到了超2000亿元资金,创造了14700多亿元的市值。国内新能源汽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增市场,占全球50%。国内销售量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里,除了特斯拉,其他9家都是国内品牌。这对于电动车领域的硬科技公司,比如自动驾驶、芯片和传感器企业都有着巨大意义。

  未来30年,人类科技创新最有潜力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的发展依靠三个因素,算法、数据和算力。其中,算力依靠高端计算芯片供应。

  展望2023年以及未来十年,发展硬科技还会是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主旋律。如同前面所说,硬科技的底蕴就是科学创新,就是引进和培养世界级的人才、和国际接轨,用长期主义取得中国科技创新的技术实力。

  新IT

  圆桌讨论:新IT如何赋能制造业发展?科技企业、券商、私募共同解读

  武超则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TMT行业首席分析师

  阿木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战略官

  朱奕华兴新经济基金合伙人、先进工业组投资负责人

  所谓“新IT”主要指,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以及基于相关技术底座所构建的智慧中台和相关业务应用。新IT让新业务的上线时间更加迅速,系统更加可靠稳定,运行维护更加智能简便。

  阿木认为,新IT之新,首先是IT的内涵发生了改变。“我们叫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也就是智能转型。”

  从技术架构角度,他解释称,从数字化时代,到智能化变革时代,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出现,即“端(智能终端设备)-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和高速光纤网络)-智(行业智能)”一体化的技术架构。

  该架构引入全新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5G、人工智能等,新IT架构通过云化的、中台化的,以及敏捷的技术架构体系,可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变迁。

  数字经济发展多年,为何在当前时点新IT引发市场关注?

  “在这个节点去提新IT或者数字化转型,我觉得不是换了新瓶装老酒,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武超则说。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持续积累,疫情加速新技术落地,新技术应用的产生以及政策利好的带动。

  那么,在行业应用层面,新IT如何赋能行业发展?

  结合具体经验案例,阿木指出,新IT将首先赋能制造业,沉淀出的通用方案扩展到更多行业。

  以联想为例,作为一家从事高科技制造的实体经济企业,同时也是赋能实体经济的新IT服务商,联想利用实体经济运行经验,和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沉淀出来的方案、积累的行业认知,赋能制造类企业。

  随着新IT架构的形成,底座的技术和中台技术和前端应用技术之间,逐渐相互之间摆脱技术依赖,进一步形成若干个通用型的解决方案,还能覆盖到城市治理、零售、医疗、公共事业等行业企业。

  阿木也提到,制造业数字化过程中或面临的三大挑战:团队形成共识很难,企业投资决策困难;技术与业务的融合难度大;交付方案挑战高。

  武超则预计,未来大部分企业都将是数字化的企业,新IT将驱动新型工业化,助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转型角度,朱奕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先进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纽带和基石,数字化转型引领先进制造业未来的方向。新IT有望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从我们被投企业的案例来看,部分企业数字化程度已经很高,还在持续改进和提升数字化的过程中。”朱奕举例提到。

  “我们会持续关注一些被投企业在研发、投资上面的布局,不仅是产能扩张,同时也关注它在数字化、在IT领域的一些布局投入。跟踪下来我们发现,对后者的投入其实是事半功倍的,回馈非常正向。”她说。

  信通院发布的《新IT重塑企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化转型中涉及的相关IT服务和解决方案市场总体规模达21669亿元,在多方数字化转型政策推动下,未来几年预计将保持20%以上的平均增速,有望在2025年逼近5万亿大关。

  武超则认为,未来大多数企业将基于新IT技术,最终实现数字化双向转型。在新IT趋势下,三方面变化值得关注:从IT走ICT(信息通信技术);从终端走向云端;从基建走向应用。

  朱奕认为,对于优秀的企业而言,数字化工具已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必选项。“不管它在哪个赛道、哪个行业里,(数字化)都应该首先根植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基因当中。”

  “新IT是一个全新的智能生产力,它将会成为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未来十年取得跨越式发展、切换新动能、成功穿越整个经济周期的一把利器。”阿木指出。

  新能源

  朱共山 :过去,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主要看规模和效益,未来将侧重于绿色低碳的含金量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

  探讨新能源的前提条件就是“绿色低碳”,近年来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朱共山表示,过去,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主要看规模和效益,未来将侧重于绿色低碳的含金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国家通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不断加大新能源技术创新力度,成功将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创新能力推向全球领先位置。这也为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在内的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达47%,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朱共山表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在内的所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都将面临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使命和任务。

  可以预见,2023年在“1+N”政策体系引领之下,“碳达峰行动”将密集推行。比如,钢铁、水泥、炼油、焦化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的新建项目,将严格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传统的化石燃料原材料,将被氢能等清洁能源、工业余热等所替代;智慧交通、低碳出行、交通与物流电动化更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朱共山表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所有的生态共建者都将大有可为。

  高质量

  杨宇东:高质量创新升级,既要仰望星空又必须脚踏实地

  第一财经总编辑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着力于创新,扎根于实体经济,寄托于硬科技和数字化,并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上述内容已成为产业界、投资界、学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普遍共识。

  但是,共识之后,如何真正实现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有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杨宇东认为,以高质量作为观察和研判标准,依然至关重要。

  “否则不仅会导致目标无法达成,脱离竞争者行列,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以及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他说。

  结合具体案例,他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很多层面。

  “去年以来,我走访了不少科创明星城市和企业,无论到哪里,产业升级都是共同的选择,但是有趣的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似乎成了标配。”杨宇东认为,上述产业代表了未来趋势,有巨大体量,上下游拉动能力强,但仍需思考——是否能够避免重复投资,聚焦一些新产业或更加细分的领域?

  他举例提到,新材料,精密仪器和设备、制造业数字化、生命大健康等方向,值得投资人和政府部门更深入地思考。

  杨宇东进一步指出,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

  “最近我去长沙采访这座中部科创明星城市,有个非常大的体会,就是长沙特别重视在传统优势产业上做迭代和衍生。”他提到。

  例如,在现代农业领域,长沙牢牢依靠原有的种业研究优势和八大农业院士优势;在交通装备领域,依靠株洲机车厂在铁路电力机车制造上的领先优势,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迅速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体系完善的产业发展局面。

  “相对于很多城市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样的成功概率会高很多。”杨宇东说。

  杨宇东指出,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升级,离不开整条创新链条的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尚有诸多难题要破解。

  例如,基础研究的组织和投入方面,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和企业,如何形成共同投入、目标清晰、有序分工?中小型创新企业如何得到科研和资金的双重扶持?

  “金融机构在企业成长各阶段,尤其是早期成长阶段如何赋能,和风险投资机构形成联动机制,也大有文章可做。”他说。

  杨宇东也指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尤其是在当前从沿海波及内陆的激烈的企业和人才竞争战中,在复杂的疫情防控背景、严峻的财政形势,以及高科技产业脱钩的巨大压力下,高质量发展更是要解决好企业和人才的信心问题,解决向心力问题。

  “就像近三年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要有科学基础,同时,行政决策必须要务实。”他提到,产业升级依赖的是未来趋势、技术引领和创新能力打造。

  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地区,既要“仰望星空”,怀揣远大梦想,又必须“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环境、机制建设做起,还要充分借助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

  “唯有遵循规律,尊重市场,更加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杨宇东指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