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作为2021年的头等概念,碳中和在上半年成为市场的主题,而碳交易作为碳中和实现的重要一环,也备受关注。

据悉,已在部分地区试点10年之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本周五(7月16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启,这将助力碳中和更快实现。

“碳”为何交易

首先,碳交易是为助力碳中和实现而设计的。“碳中和”指的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因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工业生产中消耗的能源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当然,因为发展的需要,这里的“零排放”并不是不排放,而是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植树造林等方式,将碳排放“吸收”,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而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巨大的工业生产体量来支撑经济发展,这也让中国成为目前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家。

当然,中国也是体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利用国家,比如生产了最多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下,中国必然要参与其中。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下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国家和政府的承诺当然需要企业来响应实施,但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等来减少碳排放,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简单的号召显然难以让企业有强大的动力去节能减排。

此时,用市场化的手段,将碳排放进行量化,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形成一个碳排放交易市场,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政府为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上限,然后用排放配额的形式分配给企业,在履约期内,产生碳排放少于自身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富余的配额拿到交易市场上卖出,而碳排放超额的企业则需要购买超出的碳排放部分。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这样能够刺激高能耗企业加大减排力度,鼓励低能耗或新能源企业加快减碳技术的研发,甚至还可以让企业获得不小的额外收入。

以特斯拉为例,其在2020年依靠售卖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收入,是年净利润的两倍多,比主业卖车还要赚钱。

十年试点

碳交易市场的起源其实是1997年联合国组织80多个国家制定的《京都议定书》,旨在为避免人类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各个国家需要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1998年,中国加入并签署了该协议。

《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是在2005年,也就是在同一年,欧盟碳交易市场启动,并逐步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2019年欧盟碳交易额达1690亿欧元,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7%。

我国碳交易市场虽说今年才将在全国全面开启,但碳交易实际上已经试点运行了10年之久。2011年10月,我国将北京、深圳、上海、重庆等7个地区城市列入碳排放试点地区,希望通过“先区域试点再全国推广”的方式逐渐过渡。

不过,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和机制支持,试点城市企业参与度并不高,碳交易量过小,碳价偏低,市场影响力有限。

但碳排放的试点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向全国性碳市场交易过渡提供了基础。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碳市场建设。

今年3月两会之后,官方就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底上线。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后,有传言碳市场会在6月25日开启,但随后被否认。

而在7月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总理表示碳市场将在7月择时上线,随后生态环境部也再次确认了这一信息。而根据相关人士的信息,这个时间被定在了7月16日,也就是本周五。

尽管一再推迟,但碳交易开启已经是箭在弦上。而事实上,新建立一个交易市场所需要的复杂流程、政策规定和数据审查都是一再推迟的原因。

碳如何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几乎所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但考虑到我国碳交易市场还不成熟,首批纳入碳排放交易管理的是能耗和排放占比最高的发电行业,共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发电厂

当然,根据生态环境部的介绍,未来1-3年,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更多高耗能行业也将会逐渐纳入到交易市场中。

在市场建设上,我国碳交易市场将采用双城模式。碳市场交易体系主要由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三部分组成。全国碳市场的三大系统将分属上海、武汉两地,其中上海是交易系统所在地,武汉是注册登记系统和结算系统所在地。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同时,由于考虑到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将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碳债券、碳期货等衍生产品暂时还未完全推出。

这也是初期碳交易参与对象主要是控排企业的原因,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还不被允许进入。

但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能够活跃交易市场,在成熟的市场中是重要的参与角色。

碳交易市场的一个核心是给碳定价。根据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细则》中的表述: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其他符合规定额方式进行,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价单位。”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这意味着碳价由供需关系决定。但显然,碳价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运行。价格过低会使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下降,过高又会加重高耗能企业的经营压力。

参考试点省市的碳价,由于各地区碳机制和交易有所差别,价格也不相同。目前,北京的碳价在80元/吨左右,上海均价在40元/吨,其余地区在20-50元/吨。

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定价如何形成,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由于碳市场还未正式启动,碳价还无法确定,但全国7个试点省市的平均碳价在40-50元之间,政策会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机制、引入抵消机制等方法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碳价。

假如初期碳价在40元左右,按照首批2000多家电力企业共约40亿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市场的总市值也有1600亿元。

结语:仍处于初期阶段,成熟还需要时间

尽管碳交易开市在即,但碳交易市场的完全建立是复杂的,真正成熟还需要很长时间。

比如在初期的碳配额分配上,如何真实准确的获取企业的碳排放,从而分配额度就尤为棘手。

就在7月6日,内蒙古刚刚通报的“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作为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引起了监管层对碳排放数据准确性的关注,监管部门表示将加强对碳排放相关数据的核查。

同时,分配完后保证平稳的碳价也并不容易。碳价本质上应该根据供需关系确定,一般各国碳市场开启初期为了保证平稳运行,配额发放较为宽松,但这也使得初期交易不活跃,碳价较低,难以起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欧盟碳交易市场自建立起就经历过数次的碳价剧烈波动,交易初期的2005年由15欧元/吨迅速上涨到28欧元/吨,2006年则由于数据造假和碳配额过剩问题使碳价暴跌接近至零。

碳交易开市在即,它将如何助力碳中和实现?

当然,一个完善的市场必然是需要一步步优化的,目前欧盟的碳价已经稳定在50欧元/吨左右。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由于碳排放量更大,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可能会更加不容易。不过,等到更多行业纳入交易市场,市场逐渐成熟,以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人允许进入后,国内碳交易也有望实现规模攀升,并最终助力碳中和实现。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