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梅州梅县:聚势发力 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开机!”随着设备启动开关被按下,生箔阴极辊缓缓转动,薄如蝉翼的铜箔随即剥离卷取,嘉元科技白渡基地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1号厂房成功投产!至此,梅县区铜箔产能已增至4.6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7.8%。

  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财富之源。

  按照省委关于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及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市”部署,梅县区抢抓机遇,聚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1年1-11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73亿元,同比增长18.1%,发展之势不断积蓄。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振兴新路上仍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要素支撑力不强、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头部企业不多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步入新征程,梅县区将如何抢抓机遇、力补短板、乘势而起,令人期待。

  因势而谋

  “三箭齐发”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18个工位上,18台智能机器人挥舞着长臂,精准快速组装车轴零部件。原本需要20人操作的生产线,如今仅需1人便可掌控……在位于梅县区城东镇的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八期项目现场,工程师们正在对生产线进行安装调试。

  “八期项目更加智能化,产成品运输也将由人工转运变为智能小车转运,至少能提高15%的生产效率,节省20%的人力成本。”该公司副总经理黄阮茂说,项目预计于一季度末全面投产,届时可增加年产值4亿元以上,增加年税收约5000万元。

  经过26年的发展,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梅县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火车头”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梅县区的答案是:产业配套、延链强链,企业联动、集聚发展。

  如今,梅县区初步形成了以BPW车轴为龙头,带动广东昊龙、庆达实业、伟友耐磨、福德金属、钧耀机械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动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轮毂—车轴—半挂车整车生产的汽车产业链条逐步完善。2021年1—11月,18家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35.25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1.27%。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梅县区的发展底色必然是绿色,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是梅县区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落子。

  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探索,一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蓝图日渐清晰:围绕“11115”产业集群(铜箔、装备智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个百亿”和金柚50亿元产业),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铜箔产业方面,梅县区基础牢固,加之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双重机遇加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大规模逆势增资扩产,全区铜箔总产能达4.6万吨/年。

  对于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智能家电产业,梅县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蹄疾步稳加快产业布局:总投资约6亿元的欣桐科技智能电子控制器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的庆达科技智能电机项目接连跑出“梅州速度”,快速落地投产。

  “步入新征程,梅县区将抢抓‘双区’‘双城’‘两个合作区’建设、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一手抓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一手抓招商引资,全力补链延链强链,发展壮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1个百亿产业、1个300亿工业走廊、1家千亿市值企业,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说。

  顺势而为

  集中要素打造全国领先铜箔制造基地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安装调试设备……新年伊始,步入位于白渡镇沙坪工业园的嘉元科技园建设现场,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一期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1号厂房已于去年底实现投产,目前各车间机器运行正常、生产稳定,2号厂房、3号厂房预计分别于3月底、6月底投产。”嘉元科技总工程师王俊锋介绍,在加快推进一期项目的同时,仅一路之隔的二期1.6万吨项目基础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预计今年底可投产。

  地图比例尺缩小,梅县区铜箔产业的版图正逐步扩大。

  截至目前,全区以铜箔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新材料规上企业共有12家。2021年1—11月,实现产值46.04亿元,同比增长90.5%,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7.8%。2020年以来,新增铜箔产能1.8万吨/年,全区产能达到4.6万吨/年,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重要支撑,也是梅县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改良生产设备,再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十多年间,梅县区铜箔产业不断向上突围,初步形成了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眼下,梅县区铜箔产业被纳入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强芯工程”,行业需求也不断增长,双重机遇之下,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东风已至,何以乘风而起?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建设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和铜箔新材料产业园,融入“广东强芯”工程。按照市委部署,梅县区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具体目标:加快培育铜箔百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区铜箔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领先的铜箔制造基地,助力梅州打造“中国铜箔之都”。

  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有蓝图更要有行动。

  立足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该区全力支持铜箔龙头企业加强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合作,推进铜箔产业“强筋壮骨”。2021年12月,梅州市政府与嘉元科技、宁德时代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投资80多亿元联手打造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

  “按照‘减审批、加服务’要求,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目前项目用地报批已实现提前18天发布《征收土地补偿安置公告》,后续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梅县区土地房屋征收安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诚然,产业升级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土地指标、技术改造、专业人才、融资成本等瓶颈和问题都制约着产业发展。

  此时,便需要将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的项目中,全面激活实体经济内生动力。近年来,梅州市、梅县区先后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及促进产业发展措施,拿出真金白银、集中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破除产业发展瓶颈。

  机遇当前,政策叠加,政企同心,梅县区铜箔百亿产业集群正蓄势而发。

  借势而进

  积蓄动能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仅抓好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还不够,还要抓好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于梅县区而言,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抓手,在于发展平台建设及营商环境优化。

  “梅州综合保税区符合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联合验收组同意梅州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验收!”去年12月初喜讯传来,梅县区上下一片欢腾。

  “梅州综保区封关运行后,将为梅县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接下来,在加快推进国际无水港以及梅州综保区(二期)建设,形成‘区港联动’格局的同时,综保区工作重心也将从建设转向招商引资。”梅县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曾辉说,目前,梅县区正积极洽谈一批有意愿入区项目,将根据此前出台的相关产业规划,结合梅县区产业结构,持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筛选引进一批含金量高、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形成辐射效应。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围绕打造“一区一港一带一园”绿色产业平台目标,梅县区不断加快梅州综保区、梅州国际无水港、工业产业带、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好城东白渡工业走廊。同时,主动接受“双区”和两个合作区辐射带动,深入推进增(城)梅(县)产业共建,梅县产业集聚地规模不断扩大,落户企业92家、投产71家,持续积蓄发展动能。

  有了发展平台硬支持,还需要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双管齐下才能让大项目、好项目主动来“唱戏”。

  一方面,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促进措施。同时,实施区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落实“双月”定期沟通机制,扎实推进“放管服”“数字政府”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同城通办”和企业开办“无费市”,深化“证照联办”“用地清单制”改革,工程项目审批事项、时限压减20%以上。

  “2020年底投资方首次来梅考察,2021年1月注册公司,2月进行项目签约,4月20日实现试产。‘智能电子控制器’项目能快速落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给力支持。”广东欣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县区不仅按需求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办公、生产等场所,在人才招聘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还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优”无止境方得“商”,优质的营商环境也让本地企业的根越扎越深。

  去年,耕耘汽车装备制造业20年的梅县区庆达实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梅县区委、区政府“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号召,启动了总投入6.8亿元的智能电机项目,从立项、动工、生产线铺装到试产仅用时168天。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安排专人为我们协调推进用地、技术项目申报等相关事务,并做好关联产业的整体联动,让我们的投资发展信心更足了。”该公司行政部经理廖竣说。

  “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梅县区新兴产业的布局正在加快落子。2021年1—11月全区共引进项目13个,计划投资总额73.66亿元,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专访

  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

  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阔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吹响了‘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号角。梅县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力抓好实体经济,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步步高。”日前,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梅县区将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双区”“双城”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围绕培育“11115”产业集群,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南方日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重要支撑。当前,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温助民:发展新兴产业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梅州苏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目前,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现有铜箔产能4.6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7.8%,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初步形成了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箔产业发展,将铜箔产业列入全省“双十”产业集群,5G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游产业升级对高性能铜箔的需求不断增加,给梅县区的铜箔产业带来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双重机遇。

  梅县区铜箔通过几年的稳步发展,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来看,也面临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不够、产业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双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限制了产业拓展。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广东“强芯工程”等政策支持,主动去攻坚、去破解,举全区之力推动铜箔产业集聚发展。

  南方日报:紧抓机遇,化危为机,梅县区将如何布局打造铜箔百亿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

  温助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梅县区将立足自身优势,做实做强铜箔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1个百亿产值产业、300亿产值工业走廊、1家千亿市值企业,带动工业产业升级发展。

  一是注动能,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160多亿元的5个重点铜箔项目建设,包括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年产5万吨电子铜箔项目,宁德时代和嘉元科技合作的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项目和年产2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努力打造一批集聚度高、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

  二是强支撑,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拿出真金白银完善研发创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嘉元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广东超华科技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重链条,全力补链延链强链。坚持育新提旧并重,全力支持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企业加强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合作,引先进技术和资本,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推进铜箔产业“强筋壮骨”。力争2025年,全区铜箔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引领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立足要素跟着项目走,梅县区接下来将如何发力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培育新兴产业,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温助民: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强化发展第一要务,推动资源跟着项目转、资金跟着项目投、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打造省级铜箔特色产业园。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思路,高标准编制铜箔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土地连片收储,打造省级铜箔特色产业园。主动融入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区域铜箔产业共建,服务融入大湾区和海西区。二是全面抓好要素保障。坚持土地、用能、环境容量、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向主导产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聚,进一步“减审批、加服务”,推行“店小二、母亲式”服务,提升服务效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主动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和低碳需求导向,推动工业产业与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精准对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全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区域产业共建,培育壮大铜箔、装备智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个百亿”和金柚50亿“11115”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对话

  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

  “四链融合”打造全国领先铜箔制造基地

  南方日报:近年来,梅县区以扩链强链补链为方向,加强产业项目滚动储备、实施,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对此,您如何评价?

  李定强:梅县区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市委的思路举措,主动融入省“双十”产业集群,着力加快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政策先行。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并制定了《梅州市梅县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及主导产业招商若干措施》等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其次,产业兴区、企业落实,将产业集群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企业上,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再者,服务跟进,强化政企沟通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问题。

  南方日报:梅县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区铜箔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领先的铜箔制造基地,助力梅州打造“中国铜箔之都”。立足于此,梅县区应当如何发力?

  李定强:在2020年举行的中国电子铜箔行业年会暨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上,梅州发布了《梅州市促进铜箔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致力推动铜箔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受邀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深入铜箔企业参观考察,去年还与嘉元科技等相关企业开展了对接活动。同时,广东省科学院与梅州市有着数十年的合作基础,院属多个研究所在与铜箔相关的技术研发、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专利导航与应用、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认为,梅州积极参与全省“双十”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链分工,打造跨区域全产业链,梅县区力争到2025年投产拟建在建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产值达百亿元以上,成为全国领先的铜箔制造基地,具备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首先,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等合作,建立铜箔产业技术综合创新体系;其次,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制造网络与生产性服务网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第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梅县区要打造“四链融合”的典范,在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方面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全链条发展的标杆;第四,推动“铜箔产业研究院”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成为主要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第五,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电解铜箔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沟通的“神经网络”,打造铜箔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设备、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及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场馆,形式包括产品实物展示、图文展板、视频演示等,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提升对铜箔产业的兴趣;第六,推进前沿新材料(铜箔)特色产业园培育建设,创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产业园,将该园区(或一中心多园区)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绿色生态和“双碳”园区等为一体,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县区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将如何抢抓机遇、补齐短板、推动发展?

  李定强:梅县区既有装备制造的传统优势,又被纳入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应该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

  第一,立足全国革命老区苏区和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定位,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政策,借鉴兄弟地区优势政策,制定自己的鼓励性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在信息、人才、公共检测、中试、税务、法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贴心服务;第三,突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绿色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施“3060”战略,将“双碳”打造成商业机遇、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可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产业集聚效应。

  记者观察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从这些金字招牌不难看出,生态优势是梅县区最大的发展优势。进入新时代,在“双碳”战略部署下,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梅县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然是绿色。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绿色崛起,是梅县区必须探索解决的一号课题。

  加快绿色崛起,首先要转变观念。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硬币的两面,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对地方和企业而言,设置一条约束能耗、控污减排的红线,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牺牲“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发展终究走不长远,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模式,才能为地方和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这方面,梅县区深谙其中要义。该区第二次党代会便将“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确定为今后五年奋斗的总方向,并明确提出“要坚持面上全面保护、点上高效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一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加快绿色崛起,要坚持产业联动。以产业为抓手,借助产业链和“一区一港一带一园”等产业平台协同推进。纵向来看,BPW车轴、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龙头企业率先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推动整个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横向来看,在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县区工业产业带等产业平台应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筛选引进一批含金量高、绿色低碳的优质企业,不断优化产业格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崛起,还要强化科技赋能。一方面,从体制改革、载体建设、制度安排、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高质量的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绿色资本、绿色产业有效对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嘉元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广东超华科技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强化绿色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以更少的能耗和更低的污染创造更大产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面向未来,梅县区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产业名片

  ●目前,梅县区共有工业企业585家,规上工业企业96家,其中区属规上企业68家。2021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73亿元,同比增长18.1%,比2019年同期增长20.5%,两年平均增长9.8%。2021年1-11月,全区工业投资完成18.66亿元,同比增长9.9%,比2019年同期增长23.1%,两年平均增长8.7%,其中技改投资完成10.25亿元,同比增长62%,比2019年同期增长100.1%,两年平均增长41.5%。

  ●铜箔产业方面,梅县区以铜箔产业入选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为契机,加快推动以嘉元、超华为龙头的铜箔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打响“梅县铜箔”自主品牌,打造电子信息百亿产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铜箔制造基地。全区以铜箔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新材料规上企业共有12家,2021年1-11月实现产值46.04亿元,同比增长90.5%,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7.8%。2020年以来,新增铜箔产能1.8万吨/年,全区产能达到4.6万吨/年。2021年1-11月,3家规上铜箔生产企业完成产值35.4亿元。嘉元、超华两家企业分别实现产值24.6亿元、10.4亿元,分别比增134.4%和187.1%。

  ●装备制造业方面,梅县区形成以BPW车轴为龙头,带动庆达、伟友耐磨和钧耀机械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动发展,产品涵盖车轴、制动鼓、传动带、轮胎、轮毂等。2021年1-11月,18家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35.25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1.27%。

  ●智能家电产业方面,2021年以来,梅县区着力培育发展智能家电产业,目前已有2家企业落户投产,分别是总投资约6亿元的欣桐科技智能电子控制器项目,总投资约14亿元的庆达科技智能电机、达仪厚膜加热技术项目。

(文章来源:南方Plus)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