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见证历史!首艘“国轮国造”万吨耙吸挖泥船光荣退役

  在服役半个世纪后,由我国设计建造的首艘万吨耙吸挖泥船“航浚4001”轮(原名:“劲松”号)于2022年1月2日光荣退役。在50年征程中,“劲松”号见证了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的崛起之路。

  “中国制造”航道疏浚创伟业

  据介绍,这艘由江南造船厂为上海航道局设计建造的“劲松”号,船长115.5米、船宽18.4米、型深9米、航速11.5节、排水量11700吨、舱容量4500立方、最大挖深25米、总吨位5471吨,始建于1968年。值得关注的是,“劲松”号除发电柴油机从德国进口外,其余均采用国产设备,这些装备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劲松”号正式更名为“航浚4001”轮。“4000是这艘船的舱容量达到了4000方,1是这艘船的序号,这标志着这艘船的历史地位,象征开辟了‘国轮国造’疏浚船的先驱。”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霖介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素有“黄金水道”美誉。然而这条“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有个巨大的通航“瓶颈”,每年上游下泄约4.8亿吨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了著名的长江口“拦门沙”——长约60公里的混浊浅滩。

  对此,朱霖表示,“长江口一直以来都是上航局的立局之本、生存之基,‘航浚4001’轮的设计建造就是为了开发长江口航道。”在“航浚4001”轮的开挖下,1974年9月,南槽全线打通7米水深,这是国内首次在长江口正式开挖人工航道,实现了长江口由自然航道转为人工维护的深水通海航道的跨越;1998年1月,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工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正式启动,用13年让长江口水深达到12.5米,彻底贯通了“黄金水道”,年均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随后,“航浚4001”轮在中国沿海走南闯北,又参与了洋山港、厦门港、连云港等国内重大港口建设。

  “国之重器”乘风破浪开新局

  自建局伊始,上航局便从未停止追求“国之重器”国产化的步伐。上航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走出了一条高科技搭台与低成本扩张相结合的装备更新改造之路,开创了万方耙吸挖泥船、3500m3/h绞吸挖泥船、特大型抓斗挖泥船系列“国轮国造”的先河,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疏浚船队,包括“新海凤”轮、“新海牛”轮、“新海马”轮等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相继出厂,使装备规模实现了大跨步飞跃。

  2019年,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6500方“双子座”耙吸挖泥船——“航浚6008”轮、“航浚6009”轮横空出世。两年后,包括“航浚3011”轮、“航浚4019”轮在内的4艘新一代中小型、智能化疏浚船舶的相继下水,装备结构在不断优化、产能在不断升级,一代代疏浚装备正不断迭代更新,活跃在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中。

  近年来,上航局不仅为贯彻国家战略提供了重大装备保障,同时还打破了国外对疏浚装备、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带动了民族疏浚装备设计及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朝着“疏浚大国”“疏浚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了核心作用。朱霖坦言:“‘国之重器’的迭代更新,一是装备的先进性,要利用数字化手段率先实现装备施工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二是紧跟国家战略需要,有序实施装备淘汰、更新计划,提高装备市场适应性、运行稳定性、生产高效性;三是瞄准世界一流疏浚装备,打造国内旗舰型船舶,振兴民族疏浚产业。”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