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发展生物育种 打好种业翻身仗

  随着国家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持续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力度、研发水平、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提升,舆论环境逐步向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

  本报记者张曦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瞄准生物育种等八个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发展生物育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一年多以来,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展如何?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方面有何举措?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权威专家。

  发展生物育种是必由之路,也是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刘培磊说,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所谓生物育种,一般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

  “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纯天然食品’,大部分农作物都是人类将野生植物驯化和人工选育而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供给充足,但同时,粮食进口量仍旧持续上涨,尤其是大豆、食用油和玉米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未来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粮食产量必须比目前提高15%、肉蛋奶产量提高30%至50%才能满足国家对食物的需求。叠加新冠疫情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粮食农资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一些传统粮食出口国家也收紧了“粮袋子”,稳粮保供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从现状来看,国内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补上产需缺口,只能在增量上做文章,在科技上求突破。”刘培磊说,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成本、价格、品质等方面的竞争力,对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农业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种植面积已达到28.6亿亩,将农作物平均单产提高了21.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认为,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灾害损失,在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说,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谢传晓说。

  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种迈开历史性一步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草地贪夜蛾和杂草危害问题,在中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背景下,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

  刘培磊表示,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我国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

  “转基因大豆、玉米在田间种下一年之后,整个效果非常震撼。”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所取得的成效。

  “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整个生长过程,只需施用一次除草剂,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比常规大豆除草成本降低50%,增产12%;在不施任何化学杀虫剂的情况下,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增产10.7%,可以大幅减少防虫成本,并较少感染黄曲霉等有害霉菌,品质比常规玉米得以提升。”张杰说。

  “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规避常规农药对其它天敌的伤害,而且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让张杰更为欣喜的是,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和大豆使用同一种低残留除草剂,有利于进行大豆玉米的间作和轮作,实现高效生产。

  据介绍,此次试点过程采取了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规范”,并且定期开展巡查指导和监督检查,防止非法扩散,确保了安全可控。试点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特性优良,增产增效和生态效果显著,配套的高产高效、绿色轻简化生产模式也逐步形成。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优先推进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应用能够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刘培磊说。

  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

  随着国家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持续提供政策保障,投入力度、研发水平、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提升和舆论环境逐步向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

  据刘培磊介绍,在国家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转基因育种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国际第二方阵的前列,初步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育种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转变。目前,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99%以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性状优良,具备了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能力,目前已有4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和3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在监管方面,我国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安全评价标准与规范,借鉴了美国、欧盟等国家的一些做法,注重我国国情农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涵盖全过程、全链条。建立了分级分阶段的安全评价管理制度,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4个等级的安全评价,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后,都会立即终止。

  “总体来说,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是非常严格的,每一步都有大量的测试和数据,每一个关口都有严格的评估条件。”刘耀光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从事植物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已经36年。“在中国,转基因技术进入市场非常缓慢。到目前为止,正式推广的只有棉花和木瓜。”刘春明呼吁,应该科学理解“食品安全”一词的真正含义。从粮食安全、国家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来考虑,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很有必要。生物育种是现代种业的核心技术,涵盖多学科技术整合;培养优质、高营养、高产、稳产、多抗、便于机械化管理的农作物新品种,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中国种业创新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手合作。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舆论的支持和大众的理解,还需要继续加强科普和宣传,避免转基因“妖魔化”的信息误导公众,提高社会大众对于生物育种产业化重要性和技术安全性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