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北京君正2021年净利同比预增超10倍 符合机构对其盈利预期


  中国汽车智能化的蓬勃发展,让国内车载存储龙头北京君正(300223)在2021年的经营业绩大幅预增超10倍。

  1月24日晚间,北京君正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8.08亿元-9.84亿元,同比增长1003.94%-1244.82%,上半同期为盈利7320.05万元;预计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7.77亿元—9.53亿元,同比增长3693.01%-4553.49%,上半同期为2049.1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盈利水平符合机构投资者对北京君正的业绩预期。数据显示,过去180天,共有9家机构对北京君正进行了盈利预测,预测最大值为2021年实现净利润9.4亿元,最小值为净利润7.47亿元,中位预测值为8.63亿元。

  汽车电子领域收入持续增长

  谈及业绩大幅增长,北京君正在业绩预告公告中直言,报告期内,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和汽车终端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公司在工业、医疗、通讯、消费等领域的销售收入亦实现了较好的同比增长。公司各产品线需求旺盛,致公司总体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从而带动了公司净利润的大幅增长。此外,北京矽成自2020年6月开始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畴。

  实际上,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君正业绩就已经呈现出了大幅增长态势。2021年10月26日,北京君正发布2021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7.93亿元,同比上升208.85%;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上升2733.52%,就单季看,第三季度实现14.57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85%;归母净利润为2.80亿元,同比增幅达2459.8%。

  资料显示,北京君正是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32位嵌入式CPU技术和低功耗技术。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处理器芯片、智能视频芯片等ASIC芯片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销售。

  而成功收购北京矽成,让北京君正转型为车载IC细分龙头。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北京君正通过并购北京矽成,公司拥有了高集成密度、高性能品质、高经济价值的集成电路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和互联芯片产品线,主要产品有SRAM、DRAM、FLASH、Analog及Connectivity等芯片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与医疗、通讯设备及消费电子等领域。

  随着汽车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车内车外数据流量大大增加,带来车载存储芯片消耗量大幅增长成为业内共识。

  中信证券近期研报显示,公司收购北京矽成转型为汽车存储龙头,其DRAM、SRAM存储器全球市占率领先,Flash存储器快速起量,而模拟及互联新品正逐步投放市场,产能瓶颈解决后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未来,北京君正与矽成的产品技术、研发团队、客户资源等协同效应逐步加强,车规级处理器、消费级存储器都将为公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多家机构近期前往调研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北京君正也接待了多家机构投资者的调研。机构普遍关注,收购ISSI后其在中国市场的变化、ISSI相关产品产能以及对明年芯片价格展望。

  北京君正直言,北京矽成一直重视中国市场,在收购之前,矽成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占20%以上的占比,现在随着国内各行业供应链国产化的推进,公司也在加大推广力度。

  在产能方面,2021年ISSI产能比较缺的是SRAM、Flash和Analog产品线,明年产能预计会有所提高。2021年DRAM产能一直相对较好,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预计2022年DRAM产品的成长性主要取决于市场情况,产能不太会是问题。

  谈及价格展望,北京君正表示,微处理器芯片今年涨价不多,基本是为了保持稳定的毛利率水平,明年预计相对比较稳定;智能视频芯片有一定幅度的涨价,不排除明年毛利率逐渐调整到常规水平的可能性,但也取决于市场需求情况,目前来看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北京矽成主要面向行业类客户,相比消费类市场,价格调整幅度相对较小,主要是出于成本上涨的原因,预计明年毛利率水平会相对比较稳定。

  进入2022年,北京君正也动作频频,选择再加码半导体产业。1月4日,北京君正发布一纸对外投资产业基金的公告。公告显示,北京君正签署了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北京君正作为有限合伙人拟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认购臻芯基金的部分份额。臻芯基金首期募集规模为5亿元,投资方向为半导体等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行业。

  北京君正直言,本次投资有助于公司整合利用各方优势发掘投资机会,通过与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的合作,在保障主营业务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借助合伙企业的优势及资源,拓展公司项目投资渠道,提升公司资本运作能力及效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