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需防范“套路”营销行为 提升金融素养势在必行
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2年首期风险提示显示,消费者应注意防范侵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的“套路”营销行为。
根据风险提示,这些“套路”营销行为主要包括:一是片面信息披露、隐藏产品风险等“套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二是互联网界面设置暗藏“套路”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三是互联网贷款营销不当诱导“套路”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四是套路贷、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套路”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
如何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建议,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
除了提高警惕,金融消费者提高金融素养势在必行。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1年中国财商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财商教育是国家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补充方式。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明确需要结合国情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关心、支持、参与普惠金融实践活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也指出,通过金融教育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益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报告还认为,我国中小投资者数量庞大,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力度。低门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满足了国民旺盛的投资需求,中小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推动投资者教育,提高中小投资者金融素养和抗风险能力,对于推动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报告还强调,当前公众提升财商需求迫切。从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数据看,在全国1.86万份样本中,全国金融素养得分平均值为64.77,虽较2017年抽样调查的结果(63.71)有所提升,但仍刚刚迈过及格线。仅有39.13%的消费者认为自身金融水平比较好,而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点也不好”的消费者共占比60.87%。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日前表示,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