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大年三十”去哪儿了?专家:还将连续“消失”五年

  虎年春节将至,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你发现了吗?农历牛年没有“大年三十”,除夕对应的是腊月二十九那一天。那么,“大年三十”去哪儿了呢?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其实,“消失”的“大年三十”与传统农历中的“大小月”设置有关。平均66个农历月里有31个小月、35个大月,这样的话,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就可能是小月,只有29天,因此会出现没有“大年三十”的情况。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在今年之前,2013年、2016年都没有‘大年三十’;而2022至2051年中,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有14年,概率接近50%。其中2025年到2029年连续五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王科超说。

  “阴阳合历”带来的“大小月”

  为什么我国传统农历中会设置“大小月”呢?

  王科超表示,农历的编算依据太阳和月亮的预报位置以及一定的日期编排规则,因此是一部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它的设置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而历法在设置月份、年份时,也会尽量与日月的运行规律相匹配。

图片来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大小月”是如何产生的呢?太阳和月亮的视黄经相合(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刻的月相,被称为“朔”,“朔”所在的一天为朔日。两个相邻朔日之间即为一个农历月,也叫朔望月。朔望月的周期约为29.53天,为了尽可能符合一个朔望月29.53天的长度,农历中就设置了“大小月”来进行调节,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

  另外,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即初一;包含节气冬至在内的农历月为农历十一月。这两条规则,就确定了农历月的划分和月序安排。

  “闰月”“闰年”是如何“诞生”的?

  在传统农历中,有“十九年七闰”的说法,那么, “闰月”“闰年”是如何“诞生”的呢?

  王科超表示,作为一种“阴阳合历”,农历兼顾着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因为朔望月的周期约为29.53天,以此推算一年只有354到355天,这就与约为365天的一回归年(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时间),相差了11天,三年下来就会多出一个月,所以就需要“置闰”,以调节二者之间的差距。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从某个农历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农历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偶数节气)的农历月为农历闰月,这一年就被称为农历“闰年”。

  除了“消失”的大年三十,还有哪些有趣现象?

  除了“消失”的“大年三十”这种情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比较有趣的历法巧合呢?

  王科超举了中秋、国庆双节“邂逅”的例子。他说,中秋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每年都在变动,2020年我们经历了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这种情况实属不常见,从1949年建国到2049年百年国庆,中秋节喜逢国庆日仅出现4次:1982年、2001年、2020年和2031年。前三个年份均相隔19年,最后两个相隔11年。

  据王科超介绍,现代历法的编算是遵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关于基本天文学的决议和规范的情况下,建立包括太阳和月球位置和二十四节气等历法要素的计算模型,然后依据农历编算规则进行编算的。历法编算所依据的基本天文学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尽可能高精度的观测资料来建立天体位置的基本历表。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