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平息缺芯风波 欧美祭出最强法案 问题真能“迎刃而解”?

  平息“缺芯”风波,欧美政府是动真格的。

  日前,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2022美国竞争法案》,之后若该法案顺利获参议院通过、拜登签署,便可正式落地生效。

  在这之中,“最紧迫需求”便是芯片。该法案计划拨款520亿美元,促进本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其中,390亿美元将用于直接补贴在美国新建的半导体厂,60亿美元用于建厂贷款及担保,剩余资金则投入芯片技术研发等工作。

  另一厢,欧盟同样野心勃勃。其目标到2030年芯片产能在全球占比达20%。这也意味着,其八年内半导体产能须达到目前的四倍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日前宣布,将在本周推出欧盟史上首个芯片法案(另据彭博报道,具体发布时间或为2月8日)。欧盟拟为该法案投入420亿欧元(约合481亿美元),同时聚焦五方面:

  1、研究上,投资晶体管、AI等欧盟本身颇具优势的领域;

  2、投资IC设计、芯片原型试产线,拉近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间的差距;

  3、制造上,欧洲需要先进制程新产能;

  4、企业上,除了大型芯片厂之外,支持小型公司获取技术、生产合作及融资;

  5、供应链上,加强与他国合作,缓解产能瓶颈、增加供应商多样性。

  产能,还是产能!

  总体来说,美国与欧盟的芯片法案均将芯片产能视为首要重点。前者的“芯片法案”中,超过86%的资金都将投入半导体厂相关事项;欧盟“芯片法案”多项内容也均涉及产能/产线。

  实际上,1月25日,美国商务部就在产业链调查报告称,半导体短缺的主因或在于产能,如今厂商库存中位数已从以往的40天降至5天不到。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美国为促进芯片法案通过的“卖惨”手段之一。不过,近期消息显示,汽车产业的确依旧饱受“缺芯”之苦。

  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半导体龙头日前相继公布财报,三家上季度表现基本超出指引。而在电话会议中,前述公司在强调汽车芯片需求强劲的同时,也指出今年产能瓶颈依旧极为严峻。

  不可避免的是,芯片供应受阻也影响了终端车企产能。

  福特汽车相关人士向路透社透露,由于芯片短缺,本周公司下属8家工厂拟临时停产或减产,多款主销车型产能均将受到影响。丰田预计,2月全球产量将减少15万辆,财年总产量低于预期,公司也将此直接归因于“芯片短缺”。

  “芯片法案”能缓解供应短缺吗?

  如今欧美政府双双催促半导体厂商在自家地盘建厂,是否可以加快缓解供应瓶颈?答案或许不一定。

  一方面,成本是横亘在厂商面前的一道难关。

  以美国台积电新厂为例,虽说当地土地、电力价格较低,但人力获取难度及成本却成了其心头之患。刘德音此前就曾抱怨,美国建厂过程中,难以找到有能力的技术人员与工人。同时,供应链配套乏力也是另一大难题。台积电计划在美国建造的5nm晶圆厂中,无尘室、MEP、AAS等工程造价近18亿美元,是在台费用的4-5倍,大大超出公司此前预算。

  多因素交织,据SIA统计,若半导体企业在美国建新厂,十年总成本较亚洲高出25%-50%。

  另一方面,由于芯片制造本身便极为复杂专业,若提高晶圆厂选址多样性,厂商反而难以把控产品质量。

  晶圆代工制程多样,但归根结底,主要材料基本都是硅而已——重要的是工艺和各方面细节。一片晶圆加工过程可包含1500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存在100-500个变量。因此,即使每步成功率可达99.9%,最终产品良率也不到1/4。

  在这种情况下,在欧美建新厂的厂商们,便需要在面对水质、化学物质,甚至是空气变化的同时,维持良率水平。

  也难怪台积电刘德音在谈及美国新厂时警告,半导体(产能)本地化并不会提高供应链弹性,甚至可能降低弹性。

(文章来源:财联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