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机构:年初以来“稳增长”成色如何?

  摘要

  去年Q4以来出台了哪些稳增长政策?去年Q4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地出台了包括汽车、家电、日用品、文旅等在内的多项促消费政策,并且相较于往年,部分省份项目数目和投资金额都有显著增加,结构持续优化。

  稳增长政策是否一定能够发挥明显的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依靠外需拉动逐步转变为通过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包括本轮在内,共经历了五轮稳增长过程,每一轮增长面临的宏观背景虽然有所差异,但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除2011-2012年和2018-2019年两轮政策力度较弱,稳增长效果不甚明显之外,其余三轮稳增长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次稳增长和前几轮有三点不同:1)市场担忧基建投资可能缺乏足够的符合资质的项目储备。2)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压力空前。3)消费复苏受到疫情反复的掣肘。

  年初以来稳增长效果究竟如何?1)宏观经济指标方面,1月稳增长效果在总量层面的表现并不显著,但结构上已有改观,部分地产、基建相关行业景气度改善较为明显,企业部门融资需求回升。2)高频及卫星数据方面,从政府意愿、资金来源、项目需求及经营预期等角度出发,并辅以1月建筑工程及路网施工的卫星数据综合判断,1月基建投资确实已处于回升通道中,只是受节前停工、农民工返乡、疫情反复等客观因素影响,升幅相对有限。

  节后稳增长政策或加速发力,地产后续有望接棒基建。近期保障房不纳入贷款集中度管理、预售资金监管放松等政策出台后,在房地产调整政策发挥效用之前,上半年将主要由基建主导稳增长,地产后续有望“接棒”基建。另外,节后地方补报专项债项目,资金将向城市管网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领域重点倾斜。从地方两会增长目标推算,预计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设定在5.5%左右。考虑到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存,若实现这一目标,后续稳增长政策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Q1将是政策继续发力的重要时间节点。此外,在假期错位、农民工返乡、疫情反复等制约因素改善或消除后,预计节后稳增长政策效果会体现得更为显著,Q1基建投资有望继续回暖。

  正文

  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及其实际效果尤为关注,由于“春节效应”的存在,官方通常会合并公布1-2月经济数据,这就造成年初经济数据的“空窗期”,导致市场难以准确评估稳增长的实质效果。基于此,我们总结梳理了去年Q4以来出台的各类稳增长政策,对过去几轮稳增长历程进行复盘,研究本轮稳增长有何不同之处,并通过宏观、高频及卫星数据多维度交叉验证,观察年初以来稳增长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

  一、去年Q4以来出台了哪些稳增长政策?

  2021年Q1-Q4我国GDP两年复合同比增速分别为5.0%、5.5%、4.9%、5.2%,Q3在能耗双控、地产违约、疫情反复等各类事件冲击下,GDP增速一度跌破5%,尽管Q4双限执行边际放松、地产政策开始“纠偏”,但经济也未能恢复至Q2的增长水平,总体呈下行趋势,稳增长压力凸显。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强调稳定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去年Q4开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围绕促进消费、投资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具体如下:

  (一)加大对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补贴,通过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日常消费

  汽车消费方面,工信部在去年国庆期间发布通知,对于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续航里程进行调整,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调整为不低于43公里,降低了免征税的要求。另外,去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很多城市发放了购车补贴。如东阳市政府在2022年1月13日发布政策,消费活动期间在东阳市限上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汽车,并达到一定金额即可享受补贴。除此以外,在各地发布的通知中,很多都重点提到了对新能源车型的额外购车补贴。如嵊州市政府公告称,对于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在原有基础上每辆多1000元补贴。

  家电消费方面,玉林、东阳等多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使用形式多为“满减”。如玉林市政府公告称,组织玉林城区限上家电零售企业定向对新市民开展“全屋家电千万钜惠满万减千”团购家电系列让利促销活动,除特价商品外,新市民在定点企业购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抽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洗碗机等家电,享受“满万减千”特别优惠。

  日常消费品方面,国务院、发改委和商务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消费的政策。在消费端,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群众温暖过冬,保经济平稳运行和就业稳定。在供给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地方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来促进日常消费。如绍兴市政府发放了两批日常消费券,共计5亿元。

  文旅方面,吉林政府预拨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用于2021-2022年雪季冰雪旅游消费券补助;福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旅消费的七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景区实行淡季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发放消费补贴等措施,通过“政策大礼包”的持续投放,挖掘文旅消费的潜力。广东中山、江门等城市也发放专用于文旅的消费券,分别为200万元和100万元。

  (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大项目计划投资规模超去年同期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也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1]。年初以来,各地纷纷启动重大项目投资,财政前置下,部分省份项目数目和投资金额都有显著增加,结构持续优化。

  例如,石家庄市发布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总投资近3173亿元的462个项目入列,年度预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以上,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比去年增加110项、157.1亿元。争列省重点项目81项,项目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总投资775.4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20亿元以上。

  二、稳增长政策是否一定能够发挥明显的效果?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依靠外需拉动逐步转变为通过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包括本轮在内,共经历了五轮稳增长过程,每一轮增长面临的宏观背景虽然有所差异,但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除2011-2012年和2018-2019年两轮政策力度较弱,稳增长效果不甚明显之外,其余三轮稳增长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轮稳增长: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稳增长

  背景: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从2008Q3开始,我国GDP增速出现加速下滑的局面。2009年Q1我国经济回落至6.4%的低点,信心严重受损,预期普遍悲观。

  举措:为应对危机,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采取的稳增长政策涵盖范围也较为全面,既有在基建和地产投资领域发力的内容,又有促进汽车、家电消费的相关政策。例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关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此外,还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

  效果:在本轮稳增长政策作用之下,我国经济迎来强劲反弹。GDP增速从2009Q1 的6.4%最高反弹至2010Q1的12.2%,信用快速扩张,2009年社会融资同比增速达到34.8%的峰值,M2同比最高也一度接近30%。此外,在中央扩大投资政策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09年全社会投资增长30.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二轮稳增长:2011- 2012年刺激政策退出后的稳增长

  背景:第二轮稳增长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当时受到“四万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经济开始显现出一定的下行压力。除此之外,受困于全球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当时,经济的“三驾马车”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GDP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10.2%的高点持续下降到2012年Q3的7.5%。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在2012年初一度跌至-14%。

  举措:这一轮经济下行不及2008年严重,稳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货币政策发力。从2011年底到2012年中,央行先后三次降准两次降息。

  效果:和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本轮稳增长的力度不大,从2012年3月开始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逐步回升,但地产投资直到2012Q3才开始企稳,2012Q4略有反弹。2012年社融增速较2011年回升0.9个百分点至19.1%,旋即快速回落。从GDP增速来看,本轮稳增长反弹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在2012年Q4 GDP同比回升到8.1%之后再度拐头向下。

  第三轮稳增长:2014- 2016年的棚改稳增长

  背景:我国经济彼时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有所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进入2014年之后,地产投资快速下行,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从2013年的17.3%下滑至2014年的-7.6%。除此之外,经济增速从2013Q3 7.9%的相对高点,下降到2014Q3的7.2%。此外,受到来自房地产的下行压力,2014年起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到2015年1-2月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3.9%,相比2014年同期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创2000年12月以来的新低。

  举措:2014年底政策开始转向稳增长,由于本次经济下行主要是投资遇冷,因此这一轮稳增长在地产投资方面发力较为明显,推出了“9.30”新政,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接连发布降息降准政策,2015年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项目的稳定落实有积极作用。

  效果:这一轮稳增长的效果显现较慢,但仍取得良好成效。在稳增长作用下,虽然经济增速在2015依然缓慢下行,但实际上地产投资已开始企稳回升,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回升至6.5%,M2增速也从2015年1月的10.8%回升到2016年1月的14%。

  第四轮稳增长: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及去杠杆下的稳增长

  背景:2018年受中美贸易冲突以及国内去杠杆的影响,经济有所回落,但下行程度较为温和,同比增速大致以每季度0.2个百分点的速度滑落。房地产市场在2018年也有所降温,不过2018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仍有1.3%的增长水平。以美元计价,当年出口同比增长9.9%,甚至高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之前的2017年。

  举措:当时的经济下行情况比较缓慢,采取的稳增长政策也较为温和。政府主要通过货币政策,2018年下调了三次存款准备金率,2019年1月再度降准100BP。

  效果: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地产销售在2019年Q1稍有恢复,社融增速短期内上升了0.9个百分点。但这种力度的稳增长并不足以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信用在2019年下半年再度回落,应该说这次的稳增长力度有限,产生的效果一般。但由于本次经济下行幅度有限,因而依旧平稳过渡。

  第五轮稳增长: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稳增长

  背景:新冠疫情对短期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超过了2008年。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疫情导致的防控工作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这对消费需求形成制约。2020年1-2月份,社零同比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不仅带来了短期的扰动,由于后续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也对经济造成了持续的影响。

  举措:2020年,地产投资有所放缓,但外需的修复及基建的发力提供了对冲,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货币政策也较为宽松,多次降准降息。

  效果: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本轮稳增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GDP同比增长2.2%,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社融增速也一度回升至13.7%。

  三、本轮稳增长与前几次有何不同?政策效果怎样?

  从金融危机后历次稳增长的经验复盘来看,虽然每一轮的政策力度、节奏均有所不同,但都取得了一定效果。考虑到本轮经济下行压力大于2014和2018年,并且从专项债发行、社融增速等信号来看,本轮稳增长的政策力度并不弱,但和过去几轮相比,本轮稳增长仍有不同之处,这也是市场质疑本轮稳增长效果的重要原因。

  (一)本轮稳增长和过去几次的不同之处

  1)市场担忧基建投资可能缺乏足够的符合资质的项目储备。纵观前几轮稳增长,基建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稳增长的“定海神针”。然而在本轮稳增长中,市场担忧可能会出现类似于2021年的项目短缺情况,导致稳增长缺乏足够的抓手。

  2)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压力空前。自去年9月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就转入负增长,目前已连续4个月负增,且跌幅在持续扩大,去年12月同比下降接近10%,地产投资面临着空前的下行压力。

  3)消费复苏受到疫情反复的掣肘。和过去几轮稳增长相比,本轮消费稳增长受疫情管控措施的影响较大,餐饮、住宿、旅游、电影等线下消费复苏反复受到冲击,这是与过去几轮不同之处。如果“动态清零”政策不做调整,疫情管控措施不能放松,那么消费的复苏可能会不及预期。

  (二)年初以来稳增长效果究竟如何?

  基于市场对本轮稳增长效果的质疑,我们利用目前可获取的宏观、高频及卫星数据,来观察年初以来稳增长政策是否取得较好效果。

  1、宏观经济指标

  截至目前,总量层面我们可获取的经济指标主要是PMI和社融数据。从两项指标表现来看,稳增长效果在总体的实物工作量方面尚未有明显体现,但结构上已有改观,并且1月融资端表现远超市场预期,我们认为这是后续稳增长加速发力的重要信号。

  1)1月稳增长效果在总量层面的表现并不显著,但结构上已有改观

  从1月PMI反映出的总量特征来看,稳增长效果体现得并不明显。从供给端来看,1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为50.9%,较去年12月回落0.5个百分点,保供稳价政策带来的供给约束放松对生产的提振效应正在逐步减弱,以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与节前备产减量是主因。需求方面,1月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49.3%,较前值回落0.4个百分点,已连续6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另外,1月建筑业和服务业PMI分别为55.4%、50.3%,前值56.3%、52.0%,景气度双双回落。但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大幅上升4.5个百分点至64.4%,并已连续两个月上升,表明在稳增长发力下,建筑业企业对节后生产经营预期较为乐观。

  从中观层面来看,1月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个数为14个,前值16个;处于收缩区间的行业个数为9个,前值7个。景气度改善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建筑安装装饰(+8.2%)、房屋建筑业(+2.4%)等。部分地产、基建链相关行业景气度改善较为明显,或与稳增长政策效果初显,带动相关板块需求开始回暖有关。

  2)总量企稳回升,贷款结构表明企业部门融资需求回升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值。社融同比增速录得10.5%,在9月以来已连续5个月录得10%以上增长,开始出现回升的积极信号。我们认为贷款数据中最有积极意义的是企业部门在1月新增中长期贷款2.1万亿,同比多增600亿元,出现了6个月以来的首次同比多增。随着部分前期政策的纠偏,以及人民银行调降政策利率等操作,企业的预期逐步稳定,我们观察到企业端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也开始出现回暖。我们根据今年财政前置的特点,社融同比增速高点将在三季度左右出现,增速有望录得11.5%的水平。

  2、高频和卫星数据

  从历史来看,基建投资、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通常是稳增长的三个主要发力点,但三者在本轮稳增长中的发力程度、节奏和效果存在差异。疫情影响之下,若“动态清零”政策延续,继续保持当前的政策管控力度,即便有促消费政策支持,消费短期恐也难有较大起色;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下,地产调控不太可能有实质性的松动,虽然目前在销售端和融资端监管边际都有所放松,但真正传导到投资端尚需时间;基建投资作为政府主导领域的投资行为,和地产、消费相比,是本轮稳增长最有力的抓手。我们利用高频数据进行交叉印证,用以观察年初以来各个维度表现及稳增长的具体效果究竟如何。

  1)基建渐进发力,稳增长兑现可期

  目前市场对基建稳增长的效果存在疑问,比较担忧的问题是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约束下,尽管今年专项债资金充沛,但地方缺乏符合资质的基建项目作为稳增长“抓手”,在1-2月经济数据空窗期,也很难通过宏观及高频数据准确跟踪基建进展情况,这也是当前市场反复磨底的重要原因。我们在观测基建进展方面,尝试从政府意愿、资金来源、项目需求以及经营预期等几个方面来判断年初以来基建投资的情况,并通过卫星数据来进行交叉验证。

  第一,作为政府主导领域的稳增长抓手,判断基建是否真正发力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的稳增长意愿。2021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这对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确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具有强烈的稳增长意愿。此外,今年地方两会中也有较多关于稳增长的表述。

  另外,从各部委、地方政府官网披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今年有许多拟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也体现出各级政府较为强烈的稳增长意愿。比如,2月8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年川渝共建重大项目达160个,估算总投资额20367亿元。其中,2022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35亿元。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省市共建项目发布最早的一次,也是总投资金额最大的一年[2]。

  第二,宽信用预期逐步兑现,实现稳增长资金来源充沛。去年末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2022年1.4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专项债资金结转,今年至少上半年地方财政资金是较为充裕的。从1月社融分项来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为主要的同比多增贡献项。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6026亿元,同比多增3589亿元,反映今年财政前置的发力态势。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1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843.76亿元。从投向来看,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30.8%)、交通基础设施(18.2%)等基础设施领域占比较高。因此,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来看,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均较为充沛。

  第三,基建类项目需求逐渐回暖。1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较12月回升3.3个百分点,明显强于季节性。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材国际、中国中冶等几大建筑企业Q4新签订单额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普遍有较大幅度回升。此外,2021年12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110小时,同比下降14.4%,降幅连续3个月缩窄[3],叠加1月螺线价差企稳回升、沥青与WTI原油比价企稳等信号,均预示基建类项目需求在逐步回暖。因此,我们认为市场对符合条件基建投资项目缺乏的担忧可能并不成立。

  第四,建筑业经营预期明显改善。1月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和12月相比,大幅上升4.5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建筑业企业对节后生产经营预期较为乐观。

  第五,卫星数据显示1月基建投资处于回升通道。我们利用卫星数据和宏观高频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用以判断1月基建投资是否确实在回暖。我们主要选用了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遥感卫星数据设计的两大指标:

  一个是表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核心经济带建筑工程施工情况的“中国城市建筑工程开工指数”。该指标的主要设计原理是通过遥感卫星自动识别所有施工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的建筑工地,将工地区域内处于地基建设、主体建造、封顶完工等不同施工阶段的地块进行分类面积统计,监测精度可以达到平米级,可以实现无盲点和无死角覆盖。考虑到三大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建筑工程施工情况对整个基建投资具有较强的风向标意义。

  另一个是反映中西部十三省(四川、云南、贵州、青海、西藏、新疆、河南、湖南、湖北、宁夏、甘肃、陕西、重庆)道路施工情况的“路网工程建设指数”。该指标主要通过对中西部地区所有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的施工建设进行月度遥感监测,统计每个月正在施工和已经完工的道路里程及面积。从近几年来看,道路投资占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的比重大约在30%上下,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普遍落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区域公路建设投资额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仍是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重点发展地区。因此,该指标也能够反映基建投资进展的情况。

  从1月卫星数据反映的建筑工程和路网施工情况来看,基建投资边际上确有改善。1月,三大经济带建筑工程正在施工面积同比增速为1.7%,较12月增速回升1.6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改善。环比小幅上升0.2%,略强于季节性(2019至2021年同期为-0.4%)。显示基建投资确实开始发力,但升幅似乎并不十分显著,我们认为主要由四方面原因所致:

  1)假期错位因素。一般基建类项目通常春节前两周停工,个别重大项目停工时间会相对更短一些,今年春节假期是1月31日-2月6日,去年为2月11日-2月17日,春节错位效应下,节前停工等因素可能是拖累施工增速的重要原因。2)农民工返乡人数增多。在今年春节返乡政策执行防止一刀切的背景下,更多农民工返乡或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展。据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2月1日下午18:00,全省共有768万余名农民工返乡过年[4],而去年整个春节四川农民工仅有470.24万人返乡[5]。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全国农民工的流动情况;3)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月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高于去年同期,疫情管措施也可能影响基建投资发力。4)数据口径问题。该指标在建筑未封顶之前,无法准确区分基建和地产投资情况,考虑到去年高基数以及当前地产投资的惯性下滑,1月地产投资表现不佳也可能拖累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进展。

  和建筑工程相比,道路投资除了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较高之外,不会受到房建因素的干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基建的变化情况。我们用路网中投资规模和施工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施工情况作为代表性指标,来反映1月路网施工的变化。从1月中西部十三省高速公路道路新开工情况来看,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数达到334公里,较去年同期下降215公里,主要是由于去年春节较晚,1月工地施工时长强于今年同期。我们认为,和2020年相比可能更能说明一些问题,当年春节晚于今年一周左右,但路网新增长度变化不足今年1月的50%,也说明今年1月基建确实存在发力的迹象。

  2)年初地产销售不佳,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年初至今,地产销售表现依旧不佳。今年春节前1个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40.74万平方米,在近5年中,仅略高于2019年同期,同比下降25.9%。其中,三线城市成交回落较为明显,同比降幅达46.3%,而去年同期降幅仅为10.1%,显示返乡置业需求进一步减弱。但春节期间商品房成交出现了回暖迹象,今年假期7天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3.1万平,远高于去年同期,略好于2019年的水平。但因为假期商品房成交面积和工作日相比存在量级上的差距,所以对后续商品房成交的指向性意义可能有限。地产销售不佳更重要的是与楼市下行压力加大下,住宅价格回落,库存去化放缓,导致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有关。

  土地溢价率方面,节前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溢价率已逼近0%,几乎降至历史最低位。但在节后有强势增高的趋向。虽然在1月19日,第三轮集中供地最晚结束的宁波市土拍整体溢价率升至7.1%,为2017年9月以来最高,从整体情况来看,节前土地市场热度不高,但节后有回暖升温趋向。

  3)消费结构分化,线下消费表现不佳

  从节前及春节假期的消费情况来看,汽车、部分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回暖,但受疫情影响旅游、电影等线下消费总体表现依然不佳,具体如下:

  汽车销售整体回暖,新能源汽车表现抢眼。据乘联会统计,今年1月厂家批发口径乘用车日均销量同比增长2.0%,较去年12月有所回升,预计与汽车“缺芯”问题逐步缓解有关,并且高于去年1月1.7%的复合增速(2020-2021年)和2019年1月-15.1%的同比增速,表明当前汽车消费总体回暖且好于疫情之前同期水平。

  家电消费品类分化明显,扫地机器人、洗地机、集成灶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品类。据奥维销售额数据,节前(1.1-1.23)家电消费在品类上分化仍然比较明显。从具体数据来看,线上方面,集成灶(+25.65%)、冰箱(+21.2%)、扫地机器人(+19.89%)等表现较好;线下方面,集成灶(+39.94%)、扫地机器人(+16.49%)增速位居前列。另外,“运动户外”为成交金额增长最多的品类,滑雪装备同比增长约271% 。

  春节档票房“量跌价升”,观影人次不及去年。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今年春节档票房累计为60.2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去年春节档78.43亿的票房则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春节档的票房也只达到2019年的89%。相较而言,平均票价却升至52.8元,创历史新高。从出票次数来看,2021年共出票1.60亿张,而今年春节档则出票1.14亿张,同比下降28.75%,仅为2019年的86%,主要和票价上涨过快有一定关系。

  旅游出行人数同比下降,本地游周边游市场升温。今年春节旅游出行人数恢复程度不及去年同期。根据文化旅游部测算,2022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减少2.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73.9%;旅游收入同比减少3.9%,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此外,“就地过年”下本地游周边游市场升温。据携程旅行数据,2022年省内游订单占比65%。据途牛平台数据,春节期间28%的游客行程天数在1-3天,短途旅游占到三分之一。

  四、节后稳增长政策或加速发力,地产后续有望接棒基建

  年初以来,地产在政策面也发生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全国性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有望加速地产销售市场的回暖。地方也在补报专项债项目,资金将向城市管网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领域重点倾斜。在房地产调整政策发挥效用之前,上半年将主要由基建主导稳增长,地产后续有望“接棒”基建。

  从各个维度观察来看,1月稳增长的效果体现得并十分显著,当前市场对稳增长存疑确实有客观原因。从地方两会增长目标推算,预计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设定在5.5%左右。考虑到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存,若实现这一目标,后续稳增长政策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Q1将是政策继续发力的重要时间节点。此外,在假期错位、农民工返乡、疫情反复等制约因素改善或消除后,预计节后稳增长政策效果会体现得更为显著,Q1基建投资有望继续回暖。

  风险提示

  (一)宏观经济下行超预期

  (二)稳增长政策力度及效果不及预期

(文章来源:静观金融)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