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新能源汽车“一桩难求” 桩企“头号玩家”却为何4年巨亏12亿?

  近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5.2万辆和43.1万辆,同比增长1.3倍和1.4倍。2021年全球、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596万、332万辆。

  然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一桩难求”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的当下,桩企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

  公用充电桩头号玩家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就曾在公开信中表示,特来电成立前4年巨亏12亿元。

  “一桩难求”?公用充电桩利用率仅6%

  去年国庆假期车主争抢充电桩的画面,至今让人印象深刻。2022年春节出行,不少车主依然心存芥蒂,提前充满电才敢上路。

  小鹏P7的车主唐女士称,今年去丰都玩雪,都是提前将电充满,才敢出发,而且担心堵车、低温,让续航大打折扣,空调都不敢用。

  Model3车主杨小姐称,今年上高速,明显发现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有所增加,但相应的新能源车也多了不少,感觉充电桩依然供不应求。去电动汽车充电站内,几个充电车位就已被比亚迪、特斯拉Model X、高合HiPhi X等“捷足先登”。

  然而,“一桩难求”或许只是“幻象”。

  2月18日,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273.1万台。截至到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车桩比基本上处于3:1的整体水平。

  “当前车桩最合适的比例为3:1.”汽车分析师张翔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锂电池技术发展迅猛,目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普遍达500公里以上,行业对公共充电桩的依赖性已大幅降低。

  在重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已累计建成充电桩3.7万个,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处于西部领先地位。

  “充电桩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但是‘鸠占鹊巢’的情况时有发生。”市民刘先生说,公司附近几百米就有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布局的几处充电站,但是早上如果来晚一点,充电车位就会被燃油车占据。

  同样,花卉园轨道站旁边的亚太国际大厦楼下,尽管燃油车位并未停满,依然有燃油车“抢占”充电车位。

  在渝中区人流量最大的商圈解放碑,寥寥几个充电站只有十多个充电桩,而且还分布在停车场的各个角落,不太好找。

  数据显示,由于充电接口不兼容、因管护维修不到位等难题,2021年国内公共充电桩平均日有效利用率仅6%左右。这意味着巨大多数公用充电桩沦为“僵尸桩”。

  盈利艰难仅靠几毛钱利润回本

  与此同时,投建公共充电站,是一个高投资、慢回报的生意。和众多行业一样,入局者多了,价格战也在所难免。

  软件商店上,星络充电、特来电、e充电、快电、小马充电、速通充电、汇充电、瑞充电、云快充、万马爱充等充电类APP五花八门,部分充电APP甚至曾打着“1分钱充电”“1块钱充满一辆车”的口号争抢用户。

  截至目前,已有国网电力、特来电、星星充电、快电、特斯拉等10余家大型企业,在渝开展充电站建设运营服务。

  不同时段、不同APP充电,产生的充电费用都可能不一样。

  例如,南岸区四公里汽车枢纽站一公交站,34个充电桩,夜间一度电最低只要0.46元,还能免费停车2小时。特来电有充电服务费套餐,60元购100度,年卡99元,连续包月卡9.9元。

  网约车肖师傅就称,遇到过补贴力度最大的一次,一度电优惠0.99元,要少花三四十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桩企而言,充电站总成本由运营成本和建设投资成本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含场地租金、运维成本,后项包括充电桩、充电终端、充电模块、电力接入成本、充电电缆成本等。

  “一台变压器的投资,就得三四十万元,可是,整个充电站却依靠几毛的利润缓慢回本。”上述人士称。

  据光大证券研究测算,要达到典型的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的盈亏平衡点时的充电利用率,分别需要 8.29%和 8.12%。

  据光大证券分析模型测算,以6万元的单桩成本计算,根据各地的指导价取0.6 元/kW的充电服务费。假设单桩利用率为 5%,即每天使用1.2小时,60kW的直流快充桩的投资回收期需要3.8年,要再算上运维、土地、建设等其他成本,这个期限还要被拉得更长。

  此外,充电桩还需有大数据、信息传输分析、AI研发等投入,都要“烧钱”。

  “除了地方对桩企的补贴,每度不到2角钱的服务费,是目前公用充电桩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来源。”业内人士称。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16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但2019年至今国内充电桩市场有50%企业倒闭或退出。

  一位充电桩企业负责人透露,30%的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基准线上挣扎。

  公用充电桩头号玩家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也曾在公开信中表示,“特来电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而且,据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2021年半年报,其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营收11.01亿元,同比增长69.64%,但毛利率只有8.24%,同比微增1.16%。

  投资火爆谁来撑起千亿市场

  虽然投入成本高且回报周期长,充换电行业并未被资本打入冷宫。

  去年5月17日,万帮能源(星星充电)宣布获得高瓴领投、IDG、北京泰康投资、禹达投资、宝龙与远洋地产等跟投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元。

  同年6月20日下午,特锐德发布公告称,子公司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增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9月云快充再次宣布完成由蔚来资本等投资的B2轮融资。

  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6月以来,已有6家充电桩运营商相继获得融资,其中2家融资额在3亿元以上。

  此外、小鹏、蔚来、特斯拉等也纷纷入场。

  根据规划,2025年预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600万台,按车桩比1.5:1计算,未来充电桩数量将突破干万台,具有千亿市场空间。按照国网电动车及前瞻研究院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增长30倍。

  那么,谁来撑起这千亿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运营公共充电桩超过10万台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云快充,旗下的充电桩数量分别为25.7万台、25.2万台、19.6万台、14.5万台。这4家头部企业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合计达到85万台,占总量的74%。

  土地、电力、设备,是桩企竞争的赛点,谁早一步将越多的资源握在手里,就越有先发制人的可能性。

  中信证券预计到2025年,该渗透率数字有望提升至32%、42%。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增长,公共充电桩及共享私桩的利用率也必将提升,运营商有望借此改善盈利状况。星星充电、特来电等引入了一部分共享私桩,这类充电桩无需企业投入建设成本,但能够分享盈利,这也有助于提升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能力。

  业内人士还认为,充电桩企业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智能运维、能效提升、大功率充电、能源互联等方面下功夫,去探索并尝试解决充电桩未来的盈利模式。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