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通盘谋划”精准施政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能源革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革命,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不仅仅是中国,德国经济部日前发布的一份关于“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提前15年(至2035年)实现”的立法草案,同样增强了各界对全球能源加速低碳转型的预期。

  2022年,“双碳”目标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延续了2021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先立后破”的总基调。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作出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的部署,同时强调,“双碳”工作不仅要“先立后破”,还须“通盘谋划”。

  在这场由全球绿色新政共同发动的变革中,中国能源特别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占有先机。以光伏为例,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底,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不过,量上的暂时取胜,抑或产能和技术上一时的优势,若不能得到全社会研发创新活动持续活跃的支撑,就可能顷刻化为乌有;而相比之下,科技进步仰仗积累,不但没有捷径,更不存在所谓“颠覆”。

  从这一角度理解,在“双碳”全局工作中,“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正是亟需“通盘谋划”、各方协同的重点之一。其不仅关系到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能否保持领先,更是中国开启“双碳”征程,从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以光伏为例

  多重因素影响技术路线之争

  站在资本市场放眼世界,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正处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确定性”大趋势中,却也正经历着暗流汹涌的技术路线之争、知识产权之争,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恰是价值投资需要把握的机遇。

  仍以光伏为例,回顾其发展,俨然一部惊心动魄的“技术竞争史”,其中不乏令人意想不到的“绝地反击”,也有厚积薄发的“后来者居上”。

  未来亦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此前预测,虽然2021年国内新建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但2022年,N型电池(主要代表为TOPCon电池和HJT电池)有望快速放量,市场占有率或从3%提升至13.4%。

  这意味着,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中,又一场涉及多方(PERC电池、TOPCon电池和HJT电池相关产能及背后利益集团)、事关存亡的技术路线之争已拉开帷幕。

  哪条技术路线会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究其根本,在于谁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谁能提供更高“性价比”。

  根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数据,TOPCon电池的极限理论效率(光电转换效率,重要的“性能”参数之一)可达28.7%,微弱领先于HJT的27.5%,显著超过PERC的24.5%。正因为此,随着N型技术量产光电转换效率、生产成本(良率等)逐步接近预期,业界普遍认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技术将在TOPCon与HJT中决出。

  “TigerNeo电池(TOPCon)目前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4%以上,年内冲刺25%。更重要的是,生产良率已与PERC持平。”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告诉记者,在她看来,目前TOPCon具有近零光衰、远低于PERC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率及弱光性。“这决定了TOPCon相对PERC具有全场景应用的优势、更好的发电增益,未来就会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从上述提及的“性能”看,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HJT并不落后于TOPCon.但可能拖累HJT阶段性市占率提升的因素却恰恰来自于“价”:目前,HJT产线投资较大幅度高于TOPCon,在此基础上,TOPCon可以最大限度兼容PERC产线(通过改造PERC产线可升级为TOPCon,进一步大幅节省一次投入;据中信证券数据,目前国内超200GWPERC产线中,至少一半可升级TOPCon),且生产难度远低于其他N型技术路线。

  需要看到的是,就光伏而言,不同技术路线电池“性能”存在上限(如极限理论效率等),但“价”的下降空间却可能超乎想象。可借鉴的统计模型显示,历史上光伏制造产能每增长一倍,对应生产成本可下降22.8%。

  这也意味着,在TOPCon与HJT的对决中,如今HJT“价”的劣势,完全可能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成熟、配套完善、产能提升等予以扭转,从而推高其“性价比”。换言之,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仍是“性能”,但在“性能”接近前提下,“性价比”优势可能助推一种技术路线阶段性胜出。

  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HJT“性能”与TOPCon持平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应施加“外力”帮助其扭转“价”劣势?

  认准企业是创新主体

  促进创新推动能源革命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TOPCon与HJT的技术路线之争,只是光伏产业众多技术竞争中的‘冰山一角’;以‘性价比’论英雄,也仅局限在光伏装机市场层面。而站在产业、资本市场乃至国家的高度上,我们追求的其实是中国光伏产业乃至所有中国产业,不断涌现出类似TOPCon和HJT的有前景的新兴技术。如此,我们的产业才能通过充分的技术竞争增强话语权、保持先进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产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关键在于,怎样的“外力”才可以“适度”、有效地引导资本投入,助力诸如HJT技术成熟、配套完善,从而实现其产能、“性价比”的提升,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在上述产业研究人士看来,“唯有‘通盘谋划’又精准有力的施政。”

  “做到‘通盘谋划’是施政产生效益的关键点,也是一大难点,尤其对科技政策制定而言。”科技部高新司原巡视员耿战修告诉记者,“科技政策制定往往要综合考虑一项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是否环保等很多方面,才能决定采取何等力度,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立项、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予以支持。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想,‘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应该是一项根本举措。”

  上述产业研究人士持同样观点,“企业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广泛筛选、采纳他们的意见,可以有效保障施政的效益。同时,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也需要借助企业、产业的力量,而最终哪些技术胜出,决定权仍然应该在市场手里。”

  “而除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施政还必须着力调动产业乃至全社会的研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营造出公平氛围、大力促进创新,这场‘能源低碳转型’,才最终称得上‘能源革命’。”该产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