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政经观|“东数西算”布局下 深圳如何大显身手?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被认为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在今天这样一个5G日渐普及、云存储广泛应用、物联网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而数据中心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也将对传统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一直是数字经济的先行者、领头羊。在“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的背景下,深圳该如何抓住这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

  发展‘东数西算’的基础优势显著

  所谓“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算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此次通知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升数据供给质量,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通过云网协同、云边协同等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

  事实上,在发掘数字经济新动能方面,除了国家“东数西算”新布局这一“天时”,深圳也有着属于得天独厚的“地利”、

  深圳是制造业大市、信息通信产业重镇,近年来举全市之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深圳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0%,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圳动能强、势能足、潜能深。发力数字经济,意味着深圳又迎来了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今年1月,深圳获批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全力打造“四型城市”,即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示范城市、区域一体化通道型城市、可持续应对变化的韧性城市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反映出深圳在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优势明显。

  目前,深圳已建成5G基站5.1万个,多功能智能杆近1.5万根,5G网络实现全市覆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4.2%。同时,深圳超算中心运算速度达1271万亿次/秒,是世界最早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超算中心之一。

  在硬件基础设施超前布局的同时,深圳也在数据流通的“软件”上下足功夫。2021年11月初,深圳市政府常务会通过《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组建方案》。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将着力打造新型数据交易信息化平台,制定交易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培育高频标准化交易产品和场景,构建完善的数据交易服务体系,聚焦金融、电信、医疗、信用、气象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可以说,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动能,将在深圳再度迎来“春天”。

  与韶关算力网络枢纽实现协同发展

  按照“东数西算”整体布局,全国数据中心建设,首先要遵循适度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但也并不意味着不加分别地“东数”都交给“西算”。这从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不同分类定位中就可以看出。

  按照相关方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用户规模较大、应用需求强烈的节点,重点是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优化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节点,重点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积极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

  “东数西算”工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将规划设立韶关为数据中心集群。与韶关相聚400公里的深圳该怎么做?

  在2020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发布。《通知》称,《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提出,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促进大湾区信息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深圳市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汇聚枢纽,为“东数西算”工程汇聚数据资源,并与韶关算力网络枢纽共同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深圳还将携手西部地区积极探索跨区域的算力调度、建设运营和政策衔接等机制,支持企业开展“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领域创新发展引擎。

  未来,在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将实现云计算、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互联互通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全面建成集约、绿色、智能、泛在、韧性的全市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且基础算力规模达到每秒1060亿亿次浮点运算。

  同时,深圳还将适度超前布局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下一代光网络、可见光通信、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创新载体及相关基础设施试点建设。

  深圳科技巨头先行布局

  有分析指出,“东数西算”工程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特别是在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面,将会给相关企业带来诸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而事实上,有关“东数西算”工程,华为、腾讯等深圳科技巨头早已巨资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云自2017年起就在逐步加大在西部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布局,每年的投资额都在数十亿左右。华为公司于2017年提出了南贵北乌的云数据中心布局,在贵安新区和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园均规划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基地,远期服务器均达到100万台以上,目前均已投产使用,未来60%-80%的数据中心将布局西部,积极践行东数西算。

  2018年5月29日,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正式开启一期试运行。2018年6月,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位于重庆)一期已投用,可容纳10万台服务器,是腾讯继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区三地之后的第四个自建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已经成为腾讯在西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2020年4月,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占地107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计划打造西南地区腾讯公司的第一个Tbase园区,整体建成后将具备20万台服务器的运算存储能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

  此外,中兴通讯也有布局“东数西算”工程相关业务。中兴通讯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业务之一为聚焦政企客户需求,基于“通讯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品,为政府以及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化解决方案。

  可以说,发展“东数西算”,深圳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人才和基础设施。

  未来,深圳仍需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彻底发挥出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优势,同时坚持适度超前、建用并重,为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稳健前行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南方Plus)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