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植树节 四川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揭牌

  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法院判决当事人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倡导原地修复的同时,有的还需要异地修复或替代性修复,以恢复性司法助力生态环境建设。

  3月11日,四川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揭牌。这是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协作机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被告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状态和功能。无法完全修复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落实到司法实践中,需要一处相对固定场所作为生态修复基地,实施种树、放鱼、清污等恢复性行为。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前期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将基地选址于蒲江县甘溪镇藕塘村。可一站式覆盖多种环境要素的修复以及巡回审判。同时,当地将结合乡村振兴特色,植入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文化,游客到基地既能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教育,又能欣赏美景,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实现共赢。该基地将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注入有力的绿色司法能量。

  成都市中院副院长谢立新介绍,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法院惩罚的目的不是只进行简单的法律处罚,而是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比如在去年审理的蔡某打鸟案中,对几万元的野生动物资源损失,采取了定期护林、巡视环境等劳务方式来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再比如,对于非法捕鱼的行为,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还可以直接判决被告人放流鱼苗。

  “以后,履行这些劳务代偿、放流鱼苗等责任都可以在相应的基地进行。”谢立新说,在生态环境领域,恢复性司法通过鼓励行为人采取积极的生态环境修复行为,实现了审理一个案、教育一群人、恢复一片地的效果,在实践中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光明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