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080504T!资本市场“宠儿”,40所高校设相关专业!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考生进入填报志愿阶段。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新开设的本科专业频出,特别是服务于“双碳”战略的相关“朝阳专业”,成为高校提升科研实力、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招生竞争力的“新战场”。

  “080504T”的专业名称是“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概念”是当前资本市场的“宠儿”之一。一方面,储能专业的设置,为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助力;另一方面,储能概念的走热,也让更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到储能这一行业的内涵和前景。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信息(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高校瞄准朝阳产业

  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到今年才刚满“两岁”。此前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显示,新增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为080504T(T代表特设专业)。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申请增设的全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批准。

  储能专业建设小组负责人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推进专题会上,重点解读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全国目前有40所学校设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除了最早设立该专业的西安交通大学以外,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不少“双一流”高校在近两年设置了该专业。

  此外,电力相关教学、科研见长的高校也加快了储能人才的培养。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均开设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风、光资源富集或新能源发展较快的东北、西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高校也设有该专业,如青海大学、榆林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

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班情况(来源: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官网)

  “我们的教师依托新能源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置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课程。”沈阳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王东来介绍。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官网介绍,该专业开展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一末学生按照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储能三个模块进行分流,并进入相关学院进行模块课程学习。

  储能人才需求大增

  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及完善新型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深化新型储能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支持依托新型储能研发创新平台,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培养优秀新型储能科研人才。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储能技术快速发展,部分技术路线已经或正在实现商业化运营。在机械储能领域,5月,清华大学作为主要技术研发方的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团队突破了新一代可焊接液流电池关键技术,提高了液流电池可靠性和经济性。相关技术共申请发明专利2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机构还牵头制定了包括首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在内的19项液流电池相关标准。

全钒液流储能示意图(来源: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储能赛道多元,除了抽水蓄能等相对成熟的储能技术,其他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都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新蓝海”。东方证券介绍,新能源配储大势所趋。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日益提高,能够缓解电网波动冲击的储能设施装机量快速增长。

  朗科智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坚持以“人才招聘”和“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在储能逆变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公司对储能技术相关人才需求明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