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为什么A股不会美股化

大概在2017年,A股第一次出现以中国平安等为首的大票持续上涨,而小票跌得妈都不认识。所以,很多人会把17年当成A股价值投资元年。

随着注册制的逐步推进,这种以后可能只涨大票,小票不再有机会,类似重新上演美股漂亮50行情,什么A股注定要美股化,港股化的观点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判断。

而2021年开年发生的这波大票加速,小票跌成狗的行情更让这种“A股美股化”的论断深入人心。曾经我也一度这么坚定的认为。

但是A股真的会这样的发展吗,A股全面注册制带来的真的只是寡头化机会吗?

最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大票行情,寡头化行情的预判其实是忽略了历史发展变化的纯经验照搬。

以下,我从几个角度,用尽可能简单的常识分析来给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股票市场究其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晴雨表。而股票市场在某个阶段的具体风格表现,时间周期越长,越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而对于某个具体股票趋势性的涨跌,它背后的核心原因,无非是公司经营的基本面变化,或者在社会经济体里的地位变化导致的。

比如说,2010年,贵州茅台总市值600亿,而2020年,贵州茅台总市值2.6万亿。10年,40多倍。

而在这个10年40多倍的背后是,2010年,贵州茅台总营收116亿,净利润50.5亿。差不多12倍PE。而2019年,贵州茅台总营收888亿,净利润412亿。(19年差不多总市值1.38万亿),差不多,33倍PE。

而与此同时,10年前的贵州茅台在社会辨识度上,虽然大家觉得很好,但是至少买飞天是不需要付出翻倍的价格的。14年以前京东还是可以买到原价原箱的飞天茅台的。而今天,你想买一瓶飞天,除非你去碰运气抢购,否则你基本要掏3000元才能买得到。

也就是说,茅台10年40倍涨幅,背后的核心原因有两个:1.业绩持续增长2.社会地位的提升。

用更专业的话来说,茅台这40倍涨幅赚了2个因素的钱:一个是业绩提升的钱(从50亿到400亿);一个是估值提升的钱(从10倍PE到30倍PE)。

两个驱动股票上涨的核心因素,茅台全占尽了,所以它当之无愧的成为A股过去十年最核心的股王,你挑不出理的。

类似的,美国的苹果公司,也是同样的逻辑,别看苹果2万亿美金的市值,但人家的PE也不到40倍的。

而大多数时候,你是很难找到这种既能提业绩,又能提估值的股票的。

说完这个,我们能很好的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判断一只股票能涨5年,那么意味着它未来5年,应该是处于业绩不断提升(提业绩),经营环境越来越好(提估值)的周期里。

而如果判断一个板块能涨5年,那么也是类似的。

所以,我们回来看看,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A股的未来会美股化吗?会出现大票一直涨,小票无人问津吗?

如果你认为A股未来,大票会一直涨,小票无人问津,相当于你认同了一个观点:

未来的经济体系里:大型公司,行业龙头公司会出现整体性的持续业绩增长,而小公司则失去好的生存环境。

再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寡头化。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一,信息时代很难有巨头

其实,产生大家对经济体系产生寡头化的最大原因来自于,大家最熟悉的互联网行业,腾讯阿里的无所不在。

但是大家不要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动向:去年年底,关于反垄断的政策讨论在不断发生,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同时,过去十几年,淘宝和京东对于电商这个行业的把控,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相关的创业机会了。然而,3年前,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个拼多多。硬生生的让二雄相争,变成了三足鼎立。

故事并没有完,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了直播电商,使得电商模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年的江山,在一个新的形势面前,护城河脆弱得像排水沟一样。

为什么70年代的美国会出现寡头化,出现所谓的漂亮50行情?核心原因在于当时的信息,资源分配是自上而下的。所有的商业竞争都是同行的横向竞争。只要在竞争中获胜,那么就能确立起绝对的行业地位,很难被颠覆。

但是,今天不一样,今天的信息,资源分配是如网状般四通八达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始终在快速变化。

而回应这种需求的核心不在于拥有的资源门槛,而在于洞察与执行力。举个例子:过去,你跟妈妈说,你想吃炒面,那么这个需求被满足的门槛在于:你妈会做炒面,且家里有面。而今天,这个需求被满足的门槛,仅仅是:你发现你想吃炒面,就可以了。会不会做,有没有面,都不要紧,美团外卖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无孔不入的需求变化,在创造无数的新机会:

前几天,我跟一个好朋友聊天,他说,都说现在不适合创业了,结果发现,最近上的好多好公司,全都是最近2,3年成立的,然后迅速成长为百亿,千亿公司。这种创富奇迹太可怕了。

比如,盲盒的泡泡玛特,18年新三板退市的时候才几十亿市值,而现在一千亿市值。比如马上要在美股上市的悦刻,短短几年的电子烟公司。刚刚科创板上市的恒玄科技,15年成立,核心产品就是一款蓝牙耳机芯片,现在400亿市值。

再比如,蔚来,理想,都是成立几年的新公司,而你看看金杯汽车,92年上市,当年无可争议的爆款面包车龙头,现在60亿。

所以,哪来什么寡头化?我看到的分明是后浪拍死前浪的颠覆化。

这里再插一句,前几年鼓励创业,很多人后来看到一些创业公司的倒闭,进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并不成功的浪潮,然而实际是,在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很多公司快速崛起,现在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这两年港股,美股,科创板很多优秀的龙头公司大多数都是成立于几年前的创业浪潮。

围观者通常只关注失败的,却忽视低调的生长的力量。

二,经济结构决定了不会有寡头

第一条说的是信息时代,这一条,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经济结构。

本质上,我们属于制造业大国。换句话说,我们是世界工厂。

制造业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供应链。

比如,一部手机,需要屏幕,需要芯片,需要电池,需要一系列的零部件。而做过实业的人都会清楚的知道一个事情:

供应链的靠谱程度,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靠谱。

这句话,暗藏了中国厚黑学的深刻意味。

首先,供应链是否靠谱,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靠谱,所以供应链很重要。因此,但凡某个环节的供应链的产品解决了终端产品的痛点需求,那么它就会订单不断,很快崛起。

比如前面提到的科创板新上市公司,恒玄科技,这家15年才成立的芯片公司,就是研发出了便宜好用的蓝牙耳机音频芯片,所以它迅速崛起,打入了几乎所有一线安卓耳机品牌的供应链。

其次,因为供应链很重要,所以终端公司不希望被供应链公司绑架,所以,必要的时候,扶持培育多个同品类供应链公司,是所有大公司的必然方案。比如苹果手机,用了韩国屏,同时又在扶持中国屏。

而这种终端对于供应链公司的扶持打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股价的波动。

所以,类似宁德时代,蓝思科技,这样的公司,你觉得他们有天花板吗?为什么特斯拉作为终端产品公司,会跑去雅化集团直接购买锂原材料,按道理,这是电池厂该做的事情啊?这就是制衡。

“请永远记住,你只是一个电池组装厂。”(至少我看到雅化订单的时候,腹黑的这么想了。)

所以,当动力电池的龙头厂商足够大的时候,与汽车公司的谈判话语权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硬的时候,汽车公司会不会想着,算了,我再扶持一家吧。

所以,XX公司进入了特斯拉的电池供应链,用了3年时间,订单电池份额从0到30%

而这三年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家公司,至少在这三年内,提业绩,提估值了,股价要暴涨三年啊。

原来的龙头呢?如果它没有及时应对这种订单的流失,那么意味着接下来的3年,杀估值,杀业绩。还哪来的大票股价一直涨?

(上面这段,只是举例,并不是真实发生。)

再比如,前面说的恒玄科技,因为研发出一套好用的蓝牙音频芯片,所以迅速崛起,进入一线手机公司的供应链,那么如果出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研发进度落后,被其他创业公司抢先突破新技术,会发生什么?

以上所有的情景假设都来自于:我们处于一个需求变化非常快速的时代。无论是终端产品,还是终端产品后面的产业链公司,都面临着要应对不断更新的需求。

但凡反应慢了一拍,很可能就被迅速替代了。

哪怕是根最深,最为复杂的金融行业,君不见一个名不见经传,做股票网站起家的东方财富,市值已经快要赶上中国券商第一大哥中信证券了。为什么?人家客户多啊。

所以,这哪里是什么寡头时代,这真的是一个颠覆的时代。

三,那么A股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的?

过去两年,如果你要问我感受最深的股票是哪几只,我会不加思索的告诉你:英科医疗,港股的雅迪集团,当然还有特斯拉。

2019年10月份,我的一个做研究的好朋友,每次问他最近在研究什么股票的时候,他都会提到英科医疗。当时没有发生疫情,他研究的原因是,觉得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不错:做一次性手套,一个手套挣几分钱,且这个手套生产好像门槛挺高,且它在扩产能,逐步在落地。

只可惜,他说了几次之后,我没有细问。

后来,出现疫情,英科医疗快速涨了2倍。当时依然只是简单的把它当成是疫情受益股。而相比之下,疫情收益,那些连板股比它弹性大多了,所以依然没有重视。

后来,就目瞪口呆了。

再后来,就痛心疾首了。

嗯,我们从英科医疗30亿市值,一路看到了今天的900亿市值。前后也就一年时间。

我跟研究员朋友说,你应该是全市场最早正经研究这只股票的人,我应该是全市场最早听到这个票的长逻辑的人,怎么就错过了呢?

同样的,港股的雅迪控股也是类似,2020年3月,他1.5元,40亿市值。2020年12月,他15元。

很不幸的是,我依然在3月份的时候,朋友认真的推荐了它,很不幸,我当时依然没有在意。

但是我意识到一件事情:

这是一个颠覆的商业时代,所以会涌现出大量在很短时间内,从小公司崛起为大公司。

而在这个过程中,疯狂的资本会迅速发现它,从提业绩到提估值的双重逻辑下,干出超级牛股。

这样的案例在这两年太多了,比如,坚朗五金,18年,它是一只8块钱,30亿不到的小股票,而2年后的今天,它是一字180元,将近600亿市值的大公司。而直到今天,它发布的2020年的业绩还在超预期。

他们沿用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在竞争格局变好,业绩肉眼可见的在未来3年增长3-5倍,(不是因为周期性的,比如产品涨价这样的理由,而是因为扩大市场份额等可持续的原因)同时,再把它从周期股的20倍PE估值提升到80倍PE的成长股估值。

相当于3*4=12倍。十倍股成长股就这么来了。

还是拿坚朗五金举例子:18年,净利润1.7亿,19年,4.39亿,20年8.3亿。业绩3年,5倍增长,而PE,它从18年的15倍提到了现在的70倍。(算当年,不算未来。)于是这20倍涨幅就这么完成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非常多的因素:比如资金共识,比如业绩持续超预期释放,比如公司不轻易搞乱七八糟的资本运作等等。

这又是另一个话题,关于十倍成长股的话题,以后我们具体来说。

回到本文,在这样因为需求快速迭代,而引发商业竞争格局不断变换,很难有护城河的时代,A股接下来几年,真正最有价值的交易机会,是在真正的业绩成长股上。

而非所谓的什么漂亮50。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