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20年中国股市的金牌操盘手
第五名:吕梁,从证券记者到资本枭雄
吕梁是中国股市上的一大策划。熟悉他的人说,吕粱只应做运筹帷幄之人,绝不该亲自下海呼风唤雨。今天看来,吕梁很像在做投行业务,不养猪只做猪的买卖,最多扮点"屠夫"角色,把猪肢解一下,将各个部位卖出不同价钱,这就是投行的行话"资产重组"。但吕粱的问题在于只懂得"给猪注水"的财技,连起码的"屠夫之技"也不懂,他的中科创业系如聚沙之塔,一阵沙暴成丘,又一阵沙暴而平。
BAIDU_CLB_fillSlot('458199');1999年5月8日,中国遭遇驻南使馆被炸,股市曾一度震荡,但随后的5月19日,沪深两市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发生井喷。"5·19行情"让吕梁"中国第一股评家"的声誉也达到顶峰。在飙升行情的掩护下,吕梁拉抬康达尔股价的行动变得肆无忌惮,股价一路上扬,从20元涨到36元,到1999年7月,已跃至40元。此刻吕梁及时提现,以3000万元注册北京中科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吕梁既有康达尔又有北京中科创业,很快在市场上兴风作浪。1999年,康达尔公司经深圳市工商局核准,正式将名称变更为深圳市中科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创业"。仅仅4个月,吕梁频频出手,赫然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中科系",吕梁集股评、并购、坐庄三大技法于一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三位一体的"超级庄家",点石成金的传奇大师,融资额超过了惊人的54亿元。
当股权到手、资金到位、共犯结构形成之后,吕梁和丁福根便开始他们的庄家运作:不断发布资产重组的利好消息,大规模地对倒推高股价。中科系形成之后,吕梁还能资源互动,元素共享。然而,2000年底,高傲了将近两年的中科创业连续9个跌停,50亿元市值烟消云散。中科创业的崩塌迅速波及"中科系"的其他成员,中西药业、岁宝热电(6.03,-0.14,-2.27%)等均上演跳水惨剧,股价数日之内腰斩。2001年1月5日,深圳中科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彻底与吕梁决裂"。2001年2月,吕梁突然神秘失踪,但,他留给中国股市的一堑永远不会消失。
第四名:罗成,造就时代时被时代淘汰
亿安科技的罗成,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风云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一个经典小人物,只因为他玩得太独太绝。罗成欲盘活广东"烂尾搂",不失为独辟蹊径的大生意,无奈折于独辟蹊径玩资本。在亿安人心中,罗成已经"死了";在中国商界,"罗成现象"不死。亿安集团创始人罗成,确是一个神秘人物:5年垒起110亿元资产的空手道,20亿元贷款运作100亿元投资的资金链,拆借25亿元资金炒作。这种企业家一度居于中国经济的主流,他们的一夜成功曾让人眼红,他们的思路至今仍受推崇。
罗成二次创业的香港亿安公司披着浓浓的神秘色彩。1994年,亿安公司在香港成立,罗成的思路是"迅速做大",做大事才过瘾。罗成最大的手笔就是收购亿安广场和烂尾楼回收。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罗成借款2亿元,签下8亿元投资的亿安广场项目。在罗成最初的布局中,亿安广场牟取长线稳定回报,烂尾工程是短线快速获利。一长一短互为犄角,但由于手中资源不足,香港又突生金融风暴,罗成如高空风筝悬丝一线。走投无路之际,罗成神奇拿下广州三大基础设施项目,拿到贷款8.3亿元。罗成开始打资金时间差,兵分两路,一路回救前期项目亿安广场;另一路收购上市公司深锦兴。罗成很看好高科技股,收购深锦兴后,他给其赋予科技的概念,并将万燕装进深锦兴。
亿安染指证券,罗成一手组建一支证券操盘手的新军。2000年初,亿安科技股票突破百元,中国终于有了第一只百元股。2月17日,亿安科技借着人气,以126.2元的当日最高价写进历史。股市上一片欢呼,然而"枪打出头鸟",中国证监会发现亿安科技股票的异动,于3月份着手调查。13个月后,调查及处罚结果公布:对操纵深锦兴(后改名"亿安科技")股票的四个庄家 "行政处罚"8.98亿元。亿安科技股票案只是招灾惹祸的导火索,不久,传媒业就大肆曝光"中国第一股"的坐庄内幕,加剧亿安的外部生存环境极度恶化,资产变现和拓展融资之路全部被堵死。亿安的造血机制瘫痪了。罗成在劫难逃,最终一代枭雄信心崩溃携8000万元仓皇出逃。
第三名:仰融,操盘手的"不可能完成任务"
仰融,原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曾是300亿资产的"主人"。然而,他也经历了资产清查、职务解除、出走美国……直至被中国辽宁省政府刑事批捕。他越洋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政府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1992年,美国纽约交易所,华晨汽车成为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发行500万股,IPO价格16美元,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51%控股沈阳金杯客车。这个当时在刘鸿儒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被一个叫仰融的人操盘成功了,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第一的案例。
90年代初,仰融初入道时也很寒酸。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叫华博财务的公司。当时公司只有借款400万元,员工5、6个,主要业务是为人拆借资金,兼做债券和股票买卖。仰融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时积累的。仰融没说清过自己的来历,更没说清过华晨的出身,他曾说过:华晨出身不好,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些事不得不迷。华晨经历的一些事,不管别人怎样迷惑,到今天我可能也没有权力说清楚。
仰融凭借资本运作,一手缔造了一个以华晨汽车为主,包括至少4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达300亿元、旗下掌控六家上市公司的华晨帝国。央视将其评为2001年经济界的十大风云人物。纵观仰融的发迹史,遭遇"金杯"是其事业的转折点。而"金杯汽车"始终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华晨帝国就是仰融将金杯汽车反复包装的产物。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仰融曾以70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
第二名:陈荣,38天巨赚1亿人民币的绝顶高手
90年代初,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当时"敢吃第一只螃蟹的人"都由此而发家,被称为"资本运作高手"的陈荣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如今,陈荣是中国最大的保龄设备生产企业--上海中路集团的最大的所有者。陈荣的头上有一大堆头衔:政协上海市、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保龄球协会副等等,但无论是自述还是接受媒体采访,陈荣给人的感觉总显得有些低调而又神秘,而在上海滩尤其是在上海股市,陈荣一向有"资本运作高手"之称。
从其进入股市的第一天起,陈荣便与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夏天,当时31岁的南汇县小商人陈荣,揣着12万元来到大上海。当时包括杨百万在内的诸多老炒家都认为上交所开张,挣大钱的历史性机遇已经结束了。但陈荣认为才刚刚开始。因为,在香港和台湾,发大财的人主要借助两个渠道,一是房地产,二是股票。于是,他义无反顾的开始投身其间。在1994年7月股市暴跌时,已是识途老马的陈荣操作得当,他在股市底部入市,38天内成功使12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1200万美元,赚了1个多亿人民币。这一役,陈荣在上海股市的超级大户地位从此确立。
自此,陈荣成为私营企业中的一颗闪亮新星。克林顿访华期间,中路实业董事长陈荣作为上海市选定的12位企业家之一,与克林顿共进午餐。当他被问及对崭露头角的私营企业家有何寄语时,陈荣强调"路就在你脚下"。就此,陈荣在上海滩的名声远扬股市之外。此时,陈荣开始把自己的集团向多元化集团经营的方向发展。2000年底,陈荣又买断上海证券大厦13层楼面,成立上海中路投资有限公司,拥有3亿资金。经营范围除了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时髦名词外,炒股仍然亦是主要业务之一。
第一名:唐万新,愿用生命作一场豪赌的亿万富豪
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像德隆这样,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德隆成为一个标杆,以至于媒体至今滥用的标题常是"下一个德隆"或"又一个德隆"。这是因为,德隆玩的"产业整合",是许多民营企业心之所向,而德隆玩得"资本心跳",也是后人惊羡不已。其实,唐万新只是想在不寻常的转型时代,玩一把"超常规发展",因而借了非常之势,走了非常之道,用了非常之技而已。
如果只有一人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资本枭雄,唐万新一定是呼声最高的。1992年下半年,深圳股市传来消息,将通过认股抽签表发行5亿元新股,敏锐的唐万新花钱一下请5000人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连排3天,抽签表很快变成了德隆的大把钞票。据唐万新后来回忆:93年之前法人股和流通股界限不清,只要是股票,大家认为都可以上市,我把法人股全部卖了,几个月就赚了几千万……这时,唐万新完成了原始积累。
赚到大钱之后,他没有因此一头扎进股市,而是又重返实业,1993年2月,唐万新注册成立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开发公司。甚至他干脆跑到北京新街口开了当时首屈一指的JJ迪斯科歌舞厅,年盈利达3000万元以上,但对唐万新来说,他并非真正喜欢娱乐业,这个JJ对他来说就是个交际场。直到1994年,唐万新才真正找到能大展宏图的实业,这一年,他注册成立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在新疆搞农牧业开发,先后投入2亿多元在新疆各地建立起四个大型现代化农场,首期开发土地10万亩之多。新疆广袤的土地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农业成为唐万新最早设想的产业根基。1995年,注册资本为2亿元的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成立,"新疆德隆"现身江湖。
唐万新虽然找到了事业根基,但也没有一心扑到实业上,有过1992年的特殊经历,他深知股市虽然机会不多,但只要逮着一次,就抵干实业好几年。所以做实业的同时,唐万新一只眼睛一直还在盯着股市,有空就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倒腾一下,发点外财。1997年5月,德隆在北京召开了"达园会议",这是德隆历史上颇具转折意义的一次大会。会议上,唐万新基于自己对世界范围内产业调整的判断和王明夫的坐庄理论,确立了由"实业投资"转为"产业整合"的战略定位。
这就是产业整合之路,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先控制一定上市公司,然后将手头的实业装进去,必要时改变一下原上市公司的主业或产业概念,然后利用杠杆原理再从资本市场融来更多的钱,顺着产业概念大举并购,整合,整合来的公司想办法搞点托管、委托加工等,迅速实现盈利,方便再融资,再并购,如此来回大循环,以杠杆原理滚雪球,最终成为产业之王。
事实也确实证明,唐万新的这个产业整合思路是可行的,虽然比不上传统产业思路,即建工厂、做产品、打品牌、拓渠道来得实在,但确实速度更快,效果更明显,手段初看起来也更高明。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