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 蜡烛图技术 》日本蜡烛图-引论及历史背景4

今天陪女儿看了一集《小猪佩奇》,讲了一集停电的生活。《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这么受欢迎,火爆全球,我想除开具有教育意义意外,通俗易懂,恐怕和它能够与生活紧密结合也非常有关系。观看完这集动画片后,我也不禁遥想起以前在乡村停电的生活。

三十多岁的年龄,经历过几个停电的阶段,十岁以前吧,应该算一个阶段,那时的我,晚上都是去爷爷奶奶家住,给爷爷奶奶作伴。那时候的灯光是昏黄色的,日光灯在乡村基本还没有,电压也是不稳定的,如果很多人开灯的话,竟然会电压不足,那个灯光会愈发显得昏黄。有些人家,思想落后一点的,或者是经济条件差一些的,还会拒绝装电线,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家根本就不要用电,那晚上用什么呢?用一盏煤油灯,省钱。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在编故事,但应该有一部分人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今天的中国,物质极其丰富,可见我们祖国的发展迅速。短短三十年,今天的乡村,很多地方晚上都装上了路灯,还是那种太阳能,风力结合的路灯,据说一盏那样的灯要2000多块。

不过有一点,那时候的孩子,晚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业,对比今天的孩子,是不是幸福指数马上爆升呢?所以回到家以后呢,特别是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抬一张凉凳到院子中央纳凉,老家的凉凳并不是一张凳子,而是好似沙发一样的,一张竹制长条形的椅子,可以坐在上面,也可以躺在上面,非常舒服。大人们会互相串门,拿着一把蒲扇,从东家走到西家,扯一些家长里短的东西。而我爷爷家,永远是非常热闹的,爷爷读过一些古书,例如《增广贤文》,《三字经》等等。因为认识一些字,爷爷又非常喜欢看那些小说,比如《薛刚反唐》、《封神榜》、《西游记》等等。唯独没有《红楼梦》,可能也和爷爷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系吧。每晚夜幕降临以后,一群小孩子就会围绕在爷爷的凉凳旁边,听爷爷讲故事,每天晚上一小段,爷爷不会讲很多的,还给每位小孩子取一个花名,这花名都是从《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等章回体小说中迁移过来的。女孩子就叫什么“罗素梅”,男孩子就叫什么“薛葵”等等,一人一个,绝对不会漏了的。听完故事,一众小孩会一起玩游戏,躲猫猫了, 丢手绢,过家家等等,直到月色渐浓,各家好像约好了一般,各自把凉凳搬回家中,小孩子都玩累了,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偶然间会听到大人还在聊着一两句闲话。这个阶段,停电不停电,好像对于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至多有某一位大人进去了房间,一拉开关,发现停电了,然后出来告诉大家,停电了哦,众人也不会觉得有多不方便,应一声就接着纳凉了。

十岁以后,其实这个阶段有多么严格,我也分不清楚,慢慢的乡村开始有电视机了,黑白电视机,绝对还没有彩电,这对于乡村的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受欢迎的节目,当然,那时候的我,还看不太懂事什么电视节目,例如那个《一代女皇》、《断掌顺娘》等等连续剧,大人们是看得津津有味,坐在院子里纳凉的人是越来越少,小孩子也好像都开始要做点作业了,在外面跑来跑去的小孩好像少了很多。停电的概率还是挺高,时不时就会来一次,但一般间隔不会很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会来电,不像从前,一停就一两天。蜡烛已经成为了比较普及的东西,家家户户都会备用一些,煤油灯几乎很少见了,除了一些老人家,例如我的奶奶,她一直坚持在没电的时候用煤油灯,直到有一天,发现买煤油似乎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乡村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工具,叫做应急灯,这种灯是可以储蓄电的,在有电的时候充电,一旦停电,马上拿出来用,非常受欢迎,因为灯光强烈,晚上隔壁的叔叔还老拿着它去捉青蛙,用应急灯的灯光一照射过去,那青蛙就在那里不动了。

一两年后,我已经读初中了,晚上要在学校上自习了,停电的日子越来越少,不过依然是一种常态,半个月的样子,肯定会有一次,这时候所有的同学都会拿出蜡烛,点上,继续上自习,也有部分同学,没有耐心,于是纷纷找女同学聊天,直到班主任往门前一站,众人鸦雀无声。等到电来了,日光灯一亮,教室里白茫茫的一片,众人纷纷吹灭桌子上的蜡烛,整个教室一片蜡烛发出的焦味,回到寝室用毛巾一插鼻孔,黑乎乎一片。

后来去了县城读书,这停电的日子几乎就没有了,非常非常少见,有的话,也是提前通知,说好什么时候停电,什么时候来电,偶尔,学校还自己发电,而学习生活,也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有时候就会想,要是停停电那多好啊!停电,竟然变成了一种愿望。

《 蜡烛图技术 》日本蜡烛图-引论及历史背景4

  17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淀渥家前院的大米交易市场终于发展成大阪的一个正式机构,堂岛大米会所(大米交易所)。在这间交易所里,商人们制定了大米的等级标准,通过讨价还价来厘定大米的价格。截止到1710年之前,这间交易所所进行的一直是大米的实物交易。1710年之后,这间大米交易所开始受、授大米的仓库收据(即大米仓单)。大米仓库收据称为"大米库券"。这些大米仓单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期货合约。  大米生意的经纪业构成了大阪繁荣发达的基础。当时在大阪市,大米交易商的总数大约在1300人以上。在那一时期,由于没有可靠的货币标准(人们曾经尝试过以硬币作为硬通货来充当计价标准,但是随着硬币的劣化,这种尝试便流产了),大米便成为事实上的交换媒介。如果某位大名需要资金,那么,他就把富余的大米运抵大阪,将这些大米用他的户头储存在大版的仓库中。他将得到相应的大米库券作为这批大米的收据。然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卖出这些大米库券的时机。事实上,许多大名在财政上都周转不灵,他们也常常将下一熟的大米税收(大名收取的捐、税是用大米的形式支付的--通常这些大米要占农民收成的40%~60%)提前作为大米库券卖出去。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甚至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把未来数年的大米收成统统抵押出去。  大米库券的交易非常活跃。这种大米库券是凭着未来的大米收成而提前卖出的,因此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合约。堂岛大米会所从事了这类大米库券的交易,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间期货交易所。大米库券又被称为"空米"库券('空米'的意思是说,它不是具体的实物大米)。那么,究竟当时的大米期货交易盛行到何种程度呢?为了帮助您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请看下面这一组数字:1749年,大阪总共有110,000包(当时大米是用"包"做计量单位的)的空米库券在市面上交易,然而,当年全日本的实物大米只不过30,000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鼎鼎大名的"市场之神"本间宗久出场了。本间宗久在1724年(另据资料为1729年--译者注)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族。时人认为本间家族富裕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于是传开了这么一句谚语"这辈子一定能挣上领主的宝座,却休想象本间宗久家一样有钱。"1750年,本间宗久接手掌管他们家族的生意,在故乡的港口城市酒田的大米交易市场开始了他的大米交易生涯。酒田是大米的集散地。因为宗久是从酒田出道的,所以在日本蜡烛图技术的语言中,常常会听到"酒田战法"这样的用语。这一术语所指的就是本间宗久的交易之道。  本间宗久的父亲过世后,他开始经营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尽管他只是家里最年轻的儿子。(在那个年代,通常都是长子继承父业执掌大权的。)这可能是因为本间宗久具有过人的市场见识。宗久携带着这股雄厚的资本,跨进了日本最大的大米交易市场--大阪堂岛大米会所的大门,投身于大米期货交易。  本间家族拥有面积宠大的稻米种植庄园。由于他们家在大米现货上拥有雄厚实力,大米市场的有关信息通常也就逃不过他的耳目。不过,宗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逐年地记录了天气情况的资料。为了掌握投资者的心理,宗久深入地研究了大米价格的历史记录,并且一直追溯到了交易所还开在淀渥家前院的那个时期。宗久还创立了一套自已的通讯系统。从大版至酒田,宗久每隔一定距离便设立一个中转站,安排人员在约定的时间登上屋顶挥舞小旗,接力棒式地传递信息。  宗久就这样主宰了大贩的市场。之后,他转向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地方交易所进行新的征服。他凭借自己对大十市场深刻的研究,积聚了巨大的财富。据说,他曾经有连续100笔盈利交易的惊人记录。  他的声望如此值赫,以至于江户带头曾经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酒田(宗久的家乡)晴,堂岛(大阪的堂岛大米交易所)多云,江户臧前(江户的臧前交易所)雨纷纷。"这首歌谣的意思是说,当酒田的稻米赶上好年成的时候,堂岛大米交易所的价格就下跌,而江户的大米价格将暴跌。这支小调表明,本间宗久在日本大米市场上有呼风唤雨之能耐。  本间宗久晚年,曾担任幕府当局的财务资政,并巨被授予武士头衔作为荣誉封号,本间宗久逝世于1803年。他的市场研究著作(〈酒田战法〉和《风、林、火、山》据说成书于18世纪。他在大米市场上所采用的交易策略后来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投资者所应用的蜡烛图方法。(译请注:"风、林、火、山" 四字,典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意思大致为行动迅速,如风之疾,行列整肃,其严整舒缓如林;攻击时如烈火燎原,防守时如山岳巍然。")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