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致立志成为职业投资者的忠告


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崇祯的错。

善良是人的天性。人们对崇祯亡国抱有同情,主要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壮烈殉国,而且留下了感人的遗书: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一死报国,其情其景,令人感动。不过,崇祯帝将所有责任推给“众爱卿”,其反省、道歉显然并不那么真诚。即便崇祯帝的检讨发自内心,然历史主义回望显然问题多多。只是他的死太悲壮了,并不是所有末代君主都能做到,因而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其开脱。1940年代,傅增湘为崇祯帝新写的碑文说:

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概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故后世所宜崇敬者也。况碧血遗痕,长留禁苑,吾人怵目恫心,宁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扬修烈也乎?

崇祯帝舍身殉国,不忘百姓,其悲壮之怀历千古而弥新。但从明亡反思,崇祯帝难道真的没有责任?

责任肯定是有的。“十全老人”乾隆大帝出于大清帝国长治久安的考量,很不赞同明亡之后政治家、历史学家对崇祯帝的评价,以为崇祯帝以死报国固然悲壮,但并不值得效法。一个伟大的君主不是自杀,而是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让帝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崇祯帝悲壮地死了,并不能置换其应负的责任。

乾隆帝认为,故有善守之主,必无败亡之理。既然将一个帝国折腾没有了,帝国第一责任人必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崇祯帝在临死前将明帝国衰败、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臣子,仅此事实就足以说明崇祯帝的糊涂、颟顸、不负责任。

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乾隆帝对崇祯朝的历史有很深入的分析。根据乾隆的看法,崇祯接班确实面对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他的父皇明光宗继位不足一个月便在红丸案中暴毙;他的哥哥明熹宗匆忙继位后依然无法改变万历末年所形成的政治格局,宦官专权,大明王朝改为魏忠贤“魏姓王朝”只是时间问题。

魏忠贤的问题是先前几十年慢慢积聚起来的,是明朝强力机构东厂特务机关掌握了王朝的命运,他们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决定谁当皇帝的程度。崇祯帝之所以顺利接班除了他哥哥临终授权获取合法性,还因为崇祯帝是一个谨慎、多疑,处处小心的人。

崇祯帝侥幸掌控了权力,不管出于自身利益,还是王朝安危的考量,都必须着手对付魏忠贤这只大老虎,崇祯帝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乾隆帝对此有认同,也有批评:

庄烈(崇祯)承天启废弛之后力为整顿,尚有志于明作有为,但其烛理不明,加以多疑偏执,往往于琐屑处委屈推寻小过,或偶见搜求,巨恶转任其蒙蔽。所以,贤奸杂进,刑赏乖方,暮改朝更,迄无定见。受其病不在精察之有余,而在英断之不足。

揆诸史实,魏忠贤逆案爆发后,首辅韩爌建议不要扩大牵连,以免树敌过多,应该就事论事,杀一儆百,集中精力纠正先前弊政,团结朝野往前看。然崇祯对韩爌建议不以为然,无限度清查不仅引起官场恐慌,而且错过了改革机会。

魏忠贤主持东厂,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强力维稳,横征暴敛。崇祯如果弄清历史走向,就应在即位后,迅即调整政策,减免先前不该征收的苛捐杂税,给老百姓留下一条活路;不要急于进行驿站改革,让那么多体制中的边缘人看不到希望;更不该交叉使用攘外以安内、安内以攘外,用辽东危机应对内部危机,用内部危机应对辽东危机。



杨嗣昌:被遗忘的能臣

杨嗣昌少有才情,因上书替父从死引起崇祯刮目相看,而后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便迫不及待的将正处丁忧的杨嗣昌提拔为兵部尚书,甚至常叹“用卿晚矣”。崇祯十二年,杨嗣昌提倡与清议和失败,清军大举入侵令明廷损失惨重,同时中原各地逐渐平息的流匪再次反叛,而且此前剿匪策略都出自杨嗣昌一人。

在这种内外交困之际,朱由检也对杨嗣昌渐生不满,杨嗣昌察觉崇祯态度的变化后便主动请缨督师剿匪。此举一来可避开朝堂政治舆论,二来剿匪事成后更能平息众议。然而杨嗣昌谋划建策为长、行军统兵为短,剿匪多年唯胜玛瑙山一役。此后又与手下大将左良玉、贺人龙等不合,导致襄阳城破、福王被杀,杨嗣昌最终含恨而死。

杨嗣昌精于谋划,能力出众,所提剿匪、筹饷、议和之议均是切中明末要害之举。更为关键的是崇祯对杨嗣昌信赖有加,杨嗣昌与崇祯性格相似、意气相投,前后五十阁老能称为崇祯心腹只有杨嗣昌一人。

自杨嗣昌于沙市死后,朝堂上下再无一人受到崇祯这般信任,也再无一人竭尽全力为其谋划效命。倘若杨嗣昌能够留在京师为崇祯出谋划策,且不论能否平定流匪、清军,但至少在崇祯十七年初的存亡之际,杨嗣昌绝对会主动承担责任、力主南迁,崇祯也会同意前往南京,大明国祚便不会因此断绝。

三、消灭宦官后又重用宦官

崇祯继位不足三月,便一举铲除权倾朝野、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崇祯此举迅速收回天启年间旁落的皇权,同时又赢得天下士民欢心。然而明末党争之风愈演愈烈,在阉党打压下的东林士众再次掌握朝政后,又将这股歪风邪气引入朝堂。这些人营私结党,却自称清流,将政见不同者打压为腐败奸佞。

魏忠贤:明末权势熏天且争议极大的宦官之首

崇祯也深知党争之祸,所以前期一心重用不营不党的杨嗣昌父子,谁知杨嗣昌因为议和、剿匪之事被东林党众攻讦而致远离朝堂。无奈之下的崇祯不再信任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只能再次扶持宦官以维持外廷平衡。

然而宦官之辈终究才识学浅、眼界狭隘,难成大事,辜负了崇祯之所托,卢象升之死便是明证。但崇祯又无其他良法治御群臣,最终只能再次陷入中国古代王朝宦官害政的滥觞。

崇祯之悲剧数百年来令人惋惜,但其勤政有余、能力不足,在明末政治形势如此复杂危亡之际,竟接连在战略、用人、御下等方面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丧失中兴之机,大好河山就此拱手送人。

崇祯吊死煤山临终遗言内容:“文臣个个可杀”。

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最后的政治交代是:“文臣个个可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该杀的文臣中,个个可以说是空谈误国、陷害忠良、畏缩畏战、力主投降的人。

李自成围困北京,京中只有腐朽多年的三大营据守,不足当李自成。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致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不能来救(抵御清军),大明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如此危急时刻,众臣不思如何报国,却一心想着向大清出卖皇帝以换得退路。在最后,崇祯在景阳殿敲响了大钟,试图召集群臣商议后事,却无人前来,悲伤的崇祯决定践行成祖祖训,带着王承恩上了煤山,自尽身亡。

致立志成为职业投资者的忠告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辞职来做职业投资者,有点感慨。本来我已经决定淡出网络、闷头挣钱,不想在论坛上多说什么,但仍然决定谈点个人看法。也算是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忠告。    1、希望现在决定做职业投资者的朋友,不是因为在本轮牛市中已经获得N倍利润后才做出的决定。  牛市中的高收益往往会使自信心膨胀。牛市中一年十倍、甚至三十几倍的收益,我都听说过,而且应该是真实的,例如我听到的:10多万一年之内做到了3000多万的故事、200多万一年内做到了1个亿以上的故事,我感觉这些故事应该都是真实的。但我绝不羡慕这种快速致富的做法。  做股票,心态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如果心态不对,您将来的人生注定会得到重大改变。或者说,您不要抱定到股市中来快速致富的想法来成为职业投资者,尽管快速致富的案例是存在的,但不要以此作为您的奋斗目标。说句真心话,本来您的人生应该是每年稳定地获得工资收入,如果因为想快速致富而成为职业投资者,未来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就急剧增加了。本来平平淡淡可以安安全全度过一生,但是很可能因为不慎成为职业投资者而出现大喜大悲的结果。     2、要注意知足常乐,及时收手。  本轮牛市到目前的帐面高收益应该是“偶然所得”。长期来看,您如果不及时从市场中撤出资金,很可能迟早是要还给市场的,因为“1赢2平7输”的长期统计规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您如果将股票投资当成一门职业,那么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您还在这个市场中参与,那么您的所有帐面利润都不是最后的利润。     3、您如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投资哲学,那么您的决定需要重新慎重考虑。    4、既要有亏损的心理准备,也要有赢利大大超出预期的心理准备。  如果您真正获得远远超出预期的收益,您的心理调整需要及时跟上。因为心理调整如果跟不上,会影响您的操作,例如本来可以大胆操作,却出现保守操作等等。  也许是我的年均预期太低(20%-30%),这三年的收益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痛苦的心理调整中。真的,非常痛苦!  心理调整包括两个方面,赚钱和亏钱太多的时候的心理调整。  第一,赢利超出预期时的心理调整。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我当晚几乎彻夜未眠,仅仅是因为帐面的绝对收益远远超出预期。以前从来没有一年之中赚到过这么多的钱,都不敢相信,尽管当时只是帐面利润。也许您要笑话我,就这点出息?呵呵,我只能告诉您,这是真事。  第二,帐面亏损时对心理的影响。当大盘振荡加剧时,帐面出现短期大幅亏损时的心理调整也是必要的。如今年2.27暴跌,几个月来一直满仓持有的市值遇到接近跌停的帐面损失,我的天啊,以前一天从来没有亏损过这么多的钱,心里那个滋味啊。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同道同志。当您将来一天的帐面损失等于以前N年工资收入的时候,可要有心理准备啊。也许您还要笑话我,怎么还是就这点出息?不过,这些都是真事。这些都我是成为职业投资者之前没有做好的心理准备。  第4点对于从小资金开始复利增长的投资者,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如果是以前在实业经营中曾经获利或亏损较大,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则可能要稍微好一点。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