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难符科创属性 快可电子IPO改道冲关创业板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存疑

  原标题难符科创属性,快可电子IPO改道冲关创业板在望: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存疑,募资豪建办公楼合理性待榷被疑变相从事房地产

  来源 叩叩财讯

  导读:号称早在2017年11月便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快可电子,在2020年12月继续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不过据叩叩财讯调查,快可电子的有关数据或并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硬性规定,其资质认定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存疑。

  作者 周嘉薇@北京

  编辑 翟 睿@北京

  显然,科创板的失利并不会惊扰一个欲强烈嫁接资本市场的企业的上市之梦,于是,一个多月后的2021年6月29日,快可电子的名字又迅速地出现在了创业板拟上市的名单中。

  又再次经过了半年多时间的等待,从科创板改弦易辙至创业板的快可电子,终于在经历了种种变数之后,即将迎来其正式冲击A股市场大门的关键时间窗口——在2022年2月24日召开的深交所创业板2022年第8次上市委会议上,三家企业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将登堂受审,其中便包括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快可电子。

  公开资料显示,快可电子专注于新能源行业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的电气保护和连接领域,主要从事光伏接线盒和光伏连接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与一年多前向科创板提交的上市申请书一样,再度申请创业板IPO的快可电子此次计划发行不超过1600万股以募集3.314亿资金投向“光伏组件智能保护及连接系统扩产”、“研发中心建设”等两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有申请科创板上市时两轮问询和相关材料的补充在前,此次更换赛道突击闯关创业板的快可电子并未在深交所的前期问询环节进展也算较为顺遂,在经历了深交所两轮问询和一次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后,并获得了上会受审之机。

  纵观快可电子基本面的持续性,在此次IPO报告期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前几年的发展,快可电子可谓较为优质,营业收入从报告初期2018年的仅3亿出头,至2020年便已经猛增至超5亿,扣非后的净利润也从2018年的3264万元,经历了2019年的4106万元的过渡后,至2020年一举达到了近6000万元,从而完成了业绩的三级跳。但进入2021年后,原本快速发展的势头猛然戛然而止而变局突显,据快可电子预测,其营业收入虽然可以继续保持超过40%的同比增长,但即将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之境,甚至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还将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快可电子如此解释在2021年这一对其IPO审核而言颇为关键年份中出现的“增收不增利”。

  的确,作为快可电子的主要原材料,塑料粒子、铜材、电子元器件在2021年中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同时,在上下游企业中,话语权并不充分的快可电子又很难在第一时间将价格向下游传导,这也导致其2021年的毛利率出现了大幅下滑,达到了其此次IPO报告期内的历史低点。

  据快可电子IPO申报材料显示,2017年至2020年间,其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3.17%、20.59%、24.54%和24.40%,但进入2021年后,其毛利率急转直下,出现了大幅波动而跌破20%,仅为19.4%。

  快可电子在其IPO招股书中承认,“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技术优势,或者出现成本控制能力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国内外行业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等不利情况”,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经营业绩将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或许对于快可电子基本面持续性的质疑,并不会成为阻碍其此次IPO的主要缘由。

  号称早在2017年11月便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快可电子,在2020年12月继续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

  这一认定,不仅为快可电子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属性界定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毕竟近期投行业内正有传闻称在,监管层将对拟申请创业板IPO的企业“三创四新”标准进一步细化,其中首要条件便是“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也让其在2017年至今的IPO报告期内享受到了实打实的优厚的税收政策优惠。

  不过据叩叩财讯调查,快可电子的有关数据或并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硬性规定,其资质认定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存疑。

  1)从科创板铩羽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存疑

  故事还要从快可电子IPO从科创板铩羽开始说起。

  2021年4月27日,刚刚完成其申请科创板上市第二轮问询的快可电子,突然向上交所递交了撤回其IPO材料的申请。三天后,这一申请获得了上交所的批准,并在2021年5月7日正式宣告快可电子铩羽科创板。

  对于斯时突然放弃科创板上市的决定,快可电子在此后迅速提交创业板上市的相关材料中承认,主因则是被突然界定为不符合科创板属性定位,相关指标存在硬伤。

  为更好地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进一步明确了科创属性的企业的内涵和外延。2021年3月20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更具体明确规定了科创板企业的上市条件和门槛。

  《指引》给出的拟上市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即企业需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即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是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

  一个月后的2021年4月16日,证监会作出修改《指引》的决定,在此前判定标准的3项常规指标上再增加一条——“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不低于10%”,也正是增加的这一条科创板上市的“必要条件”,成为了快可电子上市梦断科创板的主因。

  据快可电子申报材料显示,其截至2020年底,其从事技术和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共55人,仅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28%。

  显然,在《指引》的刚性要求下,即便有眼花缭乱的“科创性”包装话术,都没有办法让快可电子的科创板上市之旅继续推进。

  于是在《指引》修订并公布的几天后,快可电子默默地退出了科创板上市申报的队伍之中,随后便将上市的目标更改至尚未对“三创四新”的属性定位作出公开具体要求的创业板。

  不过,也正是快可电子尚难满足“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不低于10%”的科创板属性界定,也同样引发了快可电子又是如何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质疑,毕竟根据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实施的最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中,亦对认定的企业中研发人员的占比有着类似的规定。

  据快可电子在最新创业板IPO招股书(上会稿)中称,其为一家有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早在2017年11月17日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和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联合合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并在随后的三年内享受15%的优惠企业所得税率。2020年12月,公司又再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重新认定。

  但据2016年初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显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中,明确指出“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从事技术与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共51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36%”、“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从事技术与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共5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28%”,这分别来自于快可电子申报科创板、创业板相关材料中的数据,都明显证明在2020年时,其“从事技术与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并不满足《管理办法》中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所规定“占当年职工总数不低于10%”的条件。

  那么,2020年12月时,快可电子是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的呢?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数据一般都是采用当年的平均数,并不是某个时间点的数据。”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讯。

  那么,我们又来看看以平均数计算,在2020年年底时,快可电子是否满足上述《管理办法》中对研发人员的占比认定。

  在快可电子在接受深交所首次问询的回复函中,曾公布过一张职工薪酬变化表,该表格中称,2020年中其研发人员的平均人数为49.83人,不过该表格并未公布快可电子2020年的员工总人数的平均数。

  但在快可电子早前申请科创板上市时的一份问询函中,同样源于一份职工薪酬的变化表显示,在2020年1-6月间,其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生产人员的平均人数总和便已经达到了624.5人。

  显然,除非是在2020年的后6个月中,快可电子出现了大幅裁员,裁员超过125人,其才有可能满足2020年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当年职工总数的10%的硬性条件。而据快可电子最新申报材料显示,其2020年底,在职员工总数为665人,并未出现大幅裁员的迹象。

  同样,早在2017年11月,快可电子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之时,其相关技术和研究人员的占比也同样未能达到《管理办法》中的认定。

  据上述快可电子申报科创板上市的回复函显示,其2017年底,研发人员的平均人数仅为37.42人,而当年仅生产人员的平均数量便达到了474.08人,研发人员占比应远低于10%的标准。

  快可电子的相关数据是否的确不满足高新科技企业认定的条件,在疑似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却缘何能屡次通过审核,其背后的原由尚需进一步核实。

  但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不仅可以名声在外,更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税收优惠政策,于是乎,某些中介服务机构为了巨额利益串通不符合基础条件的企业进行数据造假以符合这些条件的案例也是有发生,且亦有最终被检察院以诈骗罪等罪名提起诉讼者。

  2)募资过亿建“豪华”研发楼

  在2018年至2021年的IPO报告期内,快可电子的营业收入从3亿出头到超7亿规模,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这背后,和其与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两家大客户的深度绑定无不关联。

  在报告期内,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两家企业牢牢占据着快可电子前五大客户中前两名之位,二者对其的采购占比也远远断层式地超过其他客户。

  据快可电子最新招股书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晶澳太阳能一直盘踞于快可电子第一大客户之位,其对快可电子的营收贡献,在最高一年即2020年中甚至几乎达到了快可电子当年销售总额的30%,即便是采购额最少的2018年度,快可电子当年营收的17.09%也来自于晶澳太阳能。

  而在2021年上半年超过晶澳太阳能坐上快可电子第一大客户之位的天合光能,在过去的三年间,在快可电子的客户名单中,也是仅次于晶澳太阳能的存在,2018年至2020年间,快可电子营收中的14.68%、19.1%和25.65%来自于天合光能,而2021年上半年,天合光能对快可电子的采购占比继续上升至26.78%,在报告期内首度超越了晶澳太阳能。

  也就是说,仅晶澳太阳能和天合光能两家企业,并几乎为快可电子贡献了其此次IPO报告期内超过40%的营收。

  但即便如此,快可电子依然否认自己对晶澳太阳能和天合光能存在着较大依赖。

  快可电子承认自2018年之后,其对晶澳太阳能和天合光能两家企业的销售占比整体已经呈现明确的上升趋势,在2020年时,已经从2018年的合并占比31.77%上升至55.59%,但其同时称,为了防范对个别客户的重大依赖,公司已积极开拓新客户。

  但在相关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有企业启动“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之时,快可电子的开拓成效似乎并不明显。

  据2020年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隆基股份与晶科能源,其中隆基股份的出货量在近几年来更是异军突起,从前几年的全球排名第四猛然飞跃至首位。

  但无论是隆基股份还是晶科能源,快可电子的相关产品却始终未能进入其采购商名单。

  对此,快可电子也解释称,其的确曾参与过隆基股份的招标,但因价格问题,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合作,而晶科能源的相关产品均以自产为主,快可电子很难进入其供应商行列。

  除了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毛利率的走低和客户的依赖问题,将成为制约快可电子的发展同时影响到监管层和市场对其此次IPO的判定和认可外,快可电子此次IPO的募投项目也受到了监管层的质疑。

  纵然相比较许多拟IPO企业而言,此次融资额约在3亿出头的快可电子IPO并不算“狮子大开口”,但其中1.09亿元将用于研发中心的修建,其中6200万件用于在自由土地上进行研发大楼的建设和装修,则不得不让监管层质疑其合理性。

  “请结合研发人员数量等说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的测算是否审慎、客观,是否符合土地开发用途。”在深交所对其下发的第二轮问询称。

  的确,对于一个目前研发人员仅50余人的企业,花费6000余万修建一幢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办公楼,这是否有点过去“奢侈”?

  除了地面的20000平方米的办公室外,还包括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21年底刚刚挂牌创业板上市的通灵股份,其与快可电子一样主营业务皆为太阳能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其他配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通灵股份IPO的募投项目中,也计划募集资金进行研发中心升级,其中同样涉及到研发大楼的修建。

  不过,通灵股份在研发人员人数比快可电子多了近一倍的情况之下,其研发大楼的建筑面积和地下停车场的面积却远低于快可电子。

  据通灵股份IPO招股书显示,其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研发人员数量为110人,其修建的研发大楼建筑面积为1616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为1003平方米。

  面对监管层对于为50余人修建20000万平米办公室和2000平方米车库的质疑,并横向对比同行业通灵股份的相关数据后,快可电子则解释称,自己计划2023年底将研发人员的数量增至105人,同时预计募投项目引进研发人员33人,合计达138人。

  按照快可电子的说法,目前仅不到60人的研发人员,其将在两年内实现翻倍。

  但作为企业技术的核心,颇具“稀缺性”的研发人员的引入和培养,真的如快可电子说“解释”的那样能轻松网罗大批而至吗?

  在快可电子的发展历史上,其研发人员的增长并不高速,2017年至2020年,其研发人员的平均数分别为37.42人、35.33人、45.58人和49.83人,四年间,平均研发人员才共增长了12人,那么要在之后的两年间猛增超过60人,这无疑会进一步考验和挑战快可电子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能力。

  “如果快可电子真的那么容易吸引到研发人员,短期内便实现研发人员人数的大增,可能其当初就不会撤回科创板的上市申请了。”上述沪上券商保荐代表人戏谑道。

  这戏谑也同样不无道理。

  因研发人数不够总人数的10%而不满足科创板属性故不得不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按快可电子所称,其在2021年6月时,研发人员已达59人,此时员工总人数为636人,也就是说只要其在2021年中再多引入6位研发人员,其便可满足科创板属性。

  的确,一年内引入6位研发人员与两年引入近70位研发人员的目标,应该是很容易就能达成的。

  但最终快可电子却宁愿选择撤回申请重头申报创业板也不愿在科创板“以时间换空间”来满足科创属性的做法,不正也侧面印证了行业中真正研发人员的“稀缺度”吗?

  就算真如快可电子所言,能够达到138人的研发人员团队,但这20000平米的办公大楼也着实奢华。

  快可电子称,新增办公及研发大楼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实验室、产品试制区、产品测试区等研发场所18000平方米,剩余的2000平方米则为研发人员的办公面积。

  按此测算,快可电子预计组建的这支138人的研发团队,仅办公面积就达到了平均一人15平方米的标准。同时,6000平米的地下车库,还将为这支传说中将达到138人的团队配建150个车位。

  “项目建成后是否存在租赁安排?”对于“奢侈”的研发大楼项目,无怪乎深交所会直言追问道,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是否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

  从科创板铩羽而归后迅速申报创业板的快可电子IPO,能否成功如其所愿通过上市委审核并最终获得证监会注册完成创业板的挂牌呢?答案正一步一步揭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