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视频】稳经济进行时丨百名经济学家告诉你!中国经济和股市未来这样走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SINA_TEXT_PAGE_INFO['videoDatas0'] = [{ad_state: '1',pid: '1',video_id: 473335751,//vidpic: '//p.ivideo.sina.com.cn/video/473/335/751/473335751_220_124.jpg',//节目列表小图thumbUrl: '//p.ivideo.sina.com.cn/video/473/335/751/473335751.jpg',//html5播放器上视频还未开始播显示的图片,可与pic相同title: '稳经济进行时丨百名经济学家告诉你!中国经济和股市未来这样走',//标题source: '',//视频发布来源。如:新华网。url: 'https://video.sina.com.cn/p/finance/2022-06-16/detail-imizirau8685992.d.html'}];SinaPage.loadWidget({trigger: {id: 'videoList0'},require:[{url: "//sjs2.sinajs.cn/video/sinaplayer/js/page/player_v1.js"},{url: "//finance.sina.com.cn/other/src/sinaPageVideo2017.js"}],onAfterLoad: function () {new SinaPageVideo({ wrap:'videoList0',//播放器外层id videoList:SINA_TEXT_PAGE_INFO['videoDatas0'] });}});

  百名长期跟踪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专家参与证券时报问卷调查,来看看他们对二季度稳经济举措如何“打分”,更有透露对下季度A股走势的专业性前瞻研判!

  百名经济学家接受证券时报问卷调查——

  二季度稳增长政策积极有效 下阶段资本市场将平稳向好

  经济复苏仍需时日,就业压力尤须重视;海外高通胀当警惕,应重点关注企业纾困

本版制表:孙璐璐 贺觉渊 周平希

  “时报经济眼”开栏的话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随着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客观、准确、精到的新闻报道,对于传递经济信息、增强发展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反映经济运行态势,为决策者和市场主体提供所需经济信息,证券时报即日起推出“时报经济眼”栏目,敬请垂注。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百名经济学家二季度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他们的观点有助于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并为下一阶段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决策参考。

  问卷共涉及季度经济政策实施感受、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预测、下阶段经济运行走势研判、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共25道问题。截至6月9日,共收集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吉林等十个省市的100份答卷。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55人来自金融机构,22人来自政府部门,21人来自高校、智库,2人为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二季度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感受积极,不过他们认为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回升尚需时日,就业压力也应得到充分重视。当前,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虽不容小觑,但受访者对我国保持温和通胀态势却抱有信心。多数受访者还相信下季度股市景气度能够平稳向好,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受访者建议,宏观政策还应加力提效,房地产市场松绑政策可继续加码,接下来要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与居民消费端的改善。

  受访者建议

  财政货币政策再加码

  今年二季度开局,国内经济运行遭遇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严重冲击,实体经济经营受到严峻挑战。面对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迫切需求,二季度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重点聚焦保市场主体稳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4月以来,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在4月1日至6月9日间已有14250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上。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财政部加快下达各项转移支付。同时,财政部下达新增专项债在6月底前基本发完的要求,促成了5月份超6000亿的新增专项债发行高峰。财税部门还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社保费缓缴、援企稳岗等政策为中小企业纾困。

  4月以来,人民银行一方面加大了流动性投放力度,在4月25日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5300亿元,并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在5月15日下调全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20个基点,在5月20日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5个基点。此外,央行通过多次组织会议和发文,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

  调查显示,对于二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和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多数受访者感受偏积极。其中,63%的受访者认为公共财政支出力度适度或者积极;90%的受访者认为货币政策适度或者宽松。不过,也有37%的受访者认为公共财政支出力度不足或还可以加力。部分受访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面对二季度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端应该发挥更大作为。

  在年初已确定赤字率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空间,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是通过增加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其中不列入财政赤字的特别国债更加受到推崇。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就认为,今年考虑到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冲击,大规模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兼顾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可选之举,可发行新一轮抗疫特别国债用于覆盖常态化核酸检测成本,目前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均有充足空间。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的财政政策首要考量目标有所分歧,33%的受访者强调要突出保民生兜底线,37%的受访者呼吁继续加力提效保市场主体,也有30%的受访者认为财政应更加关注如何促消费稳投资,但没有受访者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纳入首要考量因素。可以看出,受访者对于财政在各项稳经济领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都抱有期待。

  对于接下来货币政策的首要考量目标,受访者观点较为一致,认为应首先考虑货币政策如何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占到88%,仅有个别受访者认为要优先稳物价、防风险。

  光大证券(维权)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目前专项债发行已近尾声,二季度后对新增社融的推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因而,居民和企业部门净融资的恢复,将是社融增速能否持续企稳的关键。在融资难言企稳的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易强难弱,各类刺激需求端的稳增长政策仍将加码出台。

  经济指标恢复尚需时日

  受访者关注就业压力

  经过受疫情严重冲击的4月后,6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整体看,支撑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等数据较4月有所回升,工业生产端也呈现复苏态势。

  本次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同比增速、进出口同比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出现下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64%、79%、75%、70%。

  尽管5月进出口增速超出预期,但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整体来看,二季度进出口增速仍将有所放缓。一方面在于海外供应链恢复,供应能力增强,国内出口“补缺口”效应弱化。另一方面则因为价格上涨因素对出口增速的贡献较大,出口数量指数处于下降趋势,反映成本冲击和海外需求减弱。另外,我国进口仍受制于国内下游需求疲弱和地产拖累。他认为,三季度进口有望随着内需的恢复趋稳,出口仍面临一定回落压力,但仍有韧性。

  同样好于预期的还有工业生产端。数据显示,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4月的下降2.9%扭转为增长0.7%。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5月生产恢复正增长主要由于疫情形势整体好转,企业复工复产,经济活跃度提升。他同时指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仍位于收缩区间,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也是近几年的较低水平,说明复工复产还需进一步推进。

  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尚需时间恢复,多数受访者认为,二季度GDP增速水平将较一季度有所回落。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认为,在各项政策支持下,经济正在缓慢走出低谷,三重压力中的“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都有好转,但“预期转弱”则有待进一步改观。要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稳住经济大盘,还应从稳定预期角度加力。

  此外,受访者对当前就业形势同样十分关切。83%的受访者直指二季度就业形势很严峻,城镇调查失业率会突破5.5%,剩余17%的受访者认为城镇调查失业率会处于5%~5.5%之间。

  虽然最新数据显示出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有所下降,但0.2个百分点的降幅力度偏弱,且5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以及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仍在扩大。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记者表示,5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改善得益于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社区逐步解封,出口的显著回升也有效拉动了出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就业率。应该看到,5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还位于历史相对高位,预计短期之内工业企业大幅扭亏概率较低,进而施压城镇调查失业率。

  维持温和通胀成共识

  输入性通胀影响或有限

  站在当前时点,受访者对年内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信心程度整体偏低。28%的受访者对实现增速目标抱谨慎乐观态度,47%的受访者认为实现增速目标不容乐观,政策调控还需加力,25%的受访者认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较难实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受访者一致认为,下阶段稳经济政策还需进一步加码。

  随着稳经济政策举措悉数出台,政策效应逐步释放,超过半数(58%)受访者相信,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民间投资的信心将得到提升。

  当前,海外不少发达国家面临通胀压力。日前公布的美国5月物价数据创下近年新高,通胀未能如期见顶。但多数受访者对我国的通胀形势保持乐观态度。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预计二季度我国将维持温和通胀态势。

  “全球此轮通胀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从目前形势看,海外此轮通胀的粘性较强,背后原因在于全球供应链不畅,如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供应出现缺口、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等。以美国为例,通胀水平今年难现快速回落,年内通胀水平很难降到美联储提出的2%的平均通货膨胀率目标。

  多位受访者均指出,下阶段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更多将体现在能源价格的上涨,但最终对我国的影响或相对有限。

  “全球通胀必然会给中国带来一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但我们认为决定中国通胀整体形势的依旧是内部因素。”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告诉记者,考虑到中国产业链相对完备、且尚未形成上述“工资-物价”螺旋,中国通胀整体温和,在欧美国家通胀数据创40年新高的同时,中国5月通胀数据依旧低于预期。

  此外,对于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仅25%的受访者认为下季度大宗商品价格能够有所回落。

  展望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郑后成表示,在全球宏观经济即将承压的背景下,预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有色金属价格大概率难以大幅上行,大概率承压,而在供给方面呈现较强博弈色彩的原油市场,原油价格的韧性可能要强于有色金属的价格。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方面,预计黑色系大宗商品价格在三季度大幅上行概率较低。

  温彬认为,下半年还要重点关注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在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构成中,食品权重最高。我国夏粮丰收在望,为全年粮价稳定奠定了基础,但要关注猪周期对食品价格的影响,随着生猪存栏量持续回落,预计三季度末猪肉价格同比转正,进而推动CPI上行。

  受访者相信

  下季度股市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受内外部多重影响,波动较大。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近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但市场短期波动不会改变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从资本市场自身看,上市公司复工复产进度加快,业绩稳健增长。A股市场估值总体低于境外市场。目前,市场杠杆资金规模有限、风险可控,公募基金总体是净申购,没有出现集中赎回。

  二季度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支持上市公司发展。5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加快恢复发展的通知》,在企业申请首发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从此次调查看,64%受访者对二季度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给出积极评价,认为各项政策举措合理或效果显著。同时,有36%的受访者认为稳资本市场政策有所欠缺,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

  日前,证监会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将在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上下更大功夫,包括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丰富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拓宽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适时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证监会也将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继续坚持不懈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

  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对下季度股市景气度的评价是中等偏上,认为未来一个季度中国股市的表现将平稳向好。其中,有50%的受访者给下季度的股市景气度打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另有33%的受访者打出4分。

  同时,多数受访者对接下来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预判偏稳健。在研判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的跨境资本流入表现上,38%的受访者认为跨境资金会呈现净流入状态,另有29%的受访者认为跨境资本流动表现将与当前情况基本持平。

  在研判下季度的人民币汇率表现上,91%受访者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统一在6.5~6.9区间。其中,50%的受访者将预期区间设在6.7~6.9,41%的受访者将区间设在6.5~6.7。

  程实认为,未来半年跨境资本或呈小幅流入态势。中国经济下半年蓄势发力,经济基本面改善将吸引外资流入。从全球资本市场边际对比看,美股深度调整,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优势和成长可能将吸引更多外资目光。当前中国通胀形势整体优于欧美经济体,对外资是个吸引点。长期看,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将为外资长期流入创造条件。

  房地产市场还需政策加力

  改善需求应是重点

  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松绑力度进一步加大。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人民银行在二季度释放的流动性以及下调全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也为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打开充足空间。

  在顶层会议指导下,地方稳楼市新政也在5月迎来密集推出潮。据中指研究院统计,5月以来,多地积极出台新政提振楼市。具体来看,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合肥、天津、无锡、济南等地优化了限购限售政策;长春、沈阳、海口、银川、石家庄等地下调了首付比例。南京、济南、银川等地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此外,5月还有部分城市在购房补贴、交易税费、预售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优化方案。

  虽然近期地方积极出台提振楼市政策,但在此次调查中,对已出台政策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只占32%,仍有过半(57%)受访者认为二季度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还有加力空间。

  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出台的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主要还是从需求端着手,如降低首付比例、降低住房贷款利率等,但目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这些政策的效果依然有限。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下降4%、23.6%,反映出市场仍在承受降温压力。但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5月份单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呈现环比拉升态势,说明一系列稳楼市举措的政策效应正不断释放。

  调查显示,过半(51%)受访者相信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热度将会有所提升,28%的受访者则认为当前的楼市投资热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伍超明看来,房地产市场的显著恢复需要预期的明显好转,其中居民收入和就业指标的改善将成为关键因素。他预计房地产市场热度将在四季度实现显著回升。

  若要实现房企流动性的改善,92%的受访者认为房企接下来要重视需求疲软、销售低迷带来的挑战,83%的受访者认为房企还将受到融资供给端的制约,还有71%的受访者认为房企应关注居民正在改变的购房预期。

  严跃进认为,一系列金融层面的政策助力已使房企的开发投资数据开始面临转机。当前需要巩固既有政策、更大发挥政策效力,以进一步带动开发投资指标走出下行的泥潭。

  在提振楼市需求的政策建议上,53%的受访者认为要继续放松限购、限贷、限售等限制性政策,32%的受访者建议要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

  此外,有10%的受访者相信接下来发放购房补贴将有效提振楼市。赵建就认为,可以考虑发放购房补贴,如通过财政手段降低房地产交易费用。此外,还可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配合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加码加力,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定。

  下阶段应重视

  企业经营与居民消费

  对于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受访者认为我国还需要做好应对部分风险困难的准备工作。调查显示,除了担忧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爆发外,61%的受访者强调要重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以及失业率偏高的问题,55%的受访者担心房地产市场或持续低迷,进而对经济造成拖累,还有27%和23%的受访者关心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和居民消费复苏进程偏慢。

  明明认为,目前看,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加码发力。一方面,货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市场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结构性政策还应继续加强,尤其是对受疫情冲击的小微企业和居民应继续加大纾困力度。

  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此次调查中,受访者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在研判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内中小微企业还将遇到哪些难点堵点时,71%的受访者认为是企业复工复产困难。还有三项因素得到半数受访者的关切,分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堵点卡点、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压力、国内订单向海外转移导致需求偏弱。

  对于纾困中小微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日前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各类政策举措20余个。近日,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中有14条24处支持中小微企业。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协同度高,和前期已出台的政策形成合力,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现金流严重不足、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市场需求持续不振等实际困难,既是输血造血,更解了“燃眉之急”。

  温彬指出,金融机构要继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小微企业采购原材料都是现款现货,销售回款则周期拉长,资金压力加大,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商业银行应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难关。只有小微企业发展稳了、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讨论接下来影响居民消费端复苏的主要因素时,有90%的受访者认为首要因素是居民对收入增长和就业情况预期不足。

  明明表示,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和居民收入压力,有必要针对性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除了加大对企业的留抵退税力度外,还可考虑适当降低居民的税负压力,如降低个人所得税、降低社保缴付压力等。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