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债市这半年 评级大规模下调现象缓解 信用风险整体下降

  上半年债市表现平稳,信用债发行主体评级大规模下调的现象得到缓解。在已披露跟踪评级报告,且有存续债的发行主体中,2022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主体评级共下调123次,下调次数同比减少24.5%,涉及发债主体80家,涉及主体数量同比减少14.9%。市场认为,评级趋稳主要原因在于,一系列纾困措施之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改善,债市逐步转暖。

  评级下调现象或将整体趋于稳定

  根据国海证券的统计,严监管叠加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上调评级数量远低于下调评级数量。2022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主体评级共上调16次,上调次数同比减少67.3%,涉及发债主体14家,涉及主体数量同比减少70.8%。

  从主体类型上来看,城投平台在评级调整主体中的占比有所提升。2022年上半年,在有存续债的发债主体中,分别有20家城投、53家产业债主体和7家金融企业主体评级被下调,其中城投平台占比达到25.0%,较2021年上半年提升17.6个百分点。而从评级上调的主体类型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有存续债的主体中,分别有9家城投、3家产业债主体和2家金融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其中城投占比达到64.3%,较2021年上半年提升35.1个百分点。

  从省份分布上来看,城投主体评级下调集中发生于西南地区。2022年上半年主体评级调低的20家城投平台中,12家分布于贵州省,四川、云南、湖北、山东和山西各1家。主体评级展望调低的12家城投平台中,9家分布于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份也均有1家城投平台主体评级展望被下调。

  上调现象则集中发生于东部财力较强省份。2022年上半年,主体评级调高的9家平台中,4家分布于江苏省,占比达到44.4%,浙江、贵州和江西分别有3家、1家和1家。

  产业债主体评级下调现象有所减少,但仍明显高于评级上调数量。2022年上半年,在有存续债的产业债主体中,共有53家企业主体评级被下调,同比减少31.2%,9家企业主体评级展望被下调,同比减少52.6%。从企业类型上来看,近两年民企主体评级下调占比有所提升。2022年上半年央企、国企和民企中分别有2家、5家和39家评级下调,民营企业占比达到73.6%,近两年占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抬升趋势。

  从行业分布上来看,建筑装饰和房地产行业企业评级下调现象较多。受严监管的影响,地产及上下游行业的企业经营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2022年上半年,12家建筑装饰行业主体评级被下调,包括东方园林、江苏建工、美尚生态、江西奇信等,6家房地产企业主体评级被下调,包括阳光城、中南建设、禹州鸿图等。

  产业债主体评级上调数量明显减少。2022年上半年,在有存续债的产业债主体中,共有3家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同比减少85.7%,3家企业主体评级展望被上调,较去年上半年增加2家。

  2021年8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信用评级机构面临评级体系的调整要求。

  监管要求从2022年8月6日开始执行,并要求在2022年底建立并使用能够实现合理区分度的评级方法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国海证券分析师靳毅在研报中表示,伴随着8月信评新规的开始执行,评级机构对于评级上调的态度将更加谨慎,评级虚高的现象在监管要求下或将得到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考虑到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已经出现较多的评级下调现象,叠加经济稳增长因素,下阶段评级下调现象或将整体趋于稳定。

  违约情况有所减少

  债券评级趋稳,主要是今年债券违约的情况也有所减少。国金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有93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含本金和利息)共计601亿元,新增违约主体1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减少,信用风险整体下降。

  国金证券分析师艾熊峰认为,今年新增违约主体的特点相对明显,以房地产企业为主,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湖北、福建等省份。新增主体违约多起源于行业景气度下行。截至二季度末,2020年至今共有16家房企违约,其中2022上半年新增7家,违约金额共计258亿元。整体来看,本轮地产违约,前期违约迹象明显,机构预期较为充分,对市场的冲击相对可控。

  不过艾熊峰也提醒,2022年下半年债券到期回售规模创过往三年新高,尽管当前信用环境较为宽松,但散发疫情持续扰动,违约风险或边际提升,其中国企风险相对可控,民企违约仍以地产为主。下半年地产债到期回售规模高于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下半年,兑付压力仍较大,行业信用基本面改善需要时间积累,下半年,随着违约主体持续出清,新增地产违约主体或边际减少。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来债券市场的信用主体评级优于去年,而信用风险发生事件较去年有所减少,这其中不乏上调评级的主体,主要原因多是由于企业经营改善,扭亏及盈利增加,以及资产重组等重大事件的支撑导致。资本市场今年来多次出台相关政策,缓解民企融资难、民企一级市场发行难、上市流通质押、违约处置清偿的问题,但是在民企发行量来看,依旧是小众品种,仅占信用债市场的3.8%。监管部门对于民企债上述系列问题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一系列减税降费,提升民企经济实力的政策落实,对于提振投资者市场民企债的接受度有一定效果。

  (作者:叶麦穗 编辑:包芳鸣)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