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加快更好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

下载新浪财经APP,查看更多资讯和大V观点

  2022年1月14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债券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 “新格局•新秩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朱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周诚君等专家学者、行业嘉宾云端汇聚,从政策和市场视角,共商债券市场发展大计,展望2022年债券市场发展前景。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表示,建议更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更好借鉴“债券通”以及内地与香港CMU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中积累的经验和制度安排,帮助更多遍布在全球的国际投资者“足不出户”,在他们所在国家的金融中心或者离他们最近的国际金融中心方便地投资、持有、交易人民币债券类资产。

  以下为现场实录:

  非常高兴再次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债券论坛,去年参加第六届论坛的时候,我讲了关于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加快推动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方面我的一些学习研究心得。最近我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都讲过一些,建议进一步推动面向国际投资者的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展。总体而言,这个市场发展空间会比较大,对于广大国际投资者而言,人民币债券回报率高,稳定性好,与多数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市场走势相关性较弱,有利于国际投资者在分享中国经济较快复苏和增长、获取人民币债券较高收益率的同时,更好管理和分散风险。所以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踊跃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持有人民币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投资者已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甚至可以说成为我国境内债券市场最大的买家。

  正如我最近在《债券》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分析的,推动发展面向国际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可有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首先是发展带有绿色或者ESG特点的国际人民币债券。这将更加符合很多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偏好。第二个是面向国际投资者发行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人民币债券,特别是绿色或ESG债券。第三个是针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尤其是一些已经建成并具有良好现金流的项目,如果是绿色的当然更好,可以将之证券化,对国际投资者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类产品。一方面,跟他们共同分享“一带一路”投资回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动员更多国际投资者跟我们一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第四个是主权债务重组领域,中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官方债权人,客观上总会面临债务偿付能力问题,尤其是伴随着这两年疫情的国际蔓延,确实有一部分发展中和低收入国家出现了相对比较严重的债务拖欠和债务危机问题,从而产生债务重组问题。对此,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想办法把过去以贷款为主的对外官方债权证券化,通过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对原有债务进行置换,辅以其他政策和技术措施,实现债务重组,尽可能保障债权人利益,同时也可增加债务的透明度、流动性等。这些,最近我也有文章公开发表,就不详细展开了。

  第二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债券有哪些具体的需求。总体而言,国际投资者购买持有人民币债券类金融产品,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到中国大陆来开户、投资、交易,持有人民币金融产品。目前有相当多的国际投资者,特别是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愿意、也有能力到中国内地如上海、北京来设立机构,建立投资团队,并开立投资账户,包括人民币资金账户和金融资产账户。

  比较典型的是债券“全球通”。一些国际机构投资者通过这个方式投资持有和交易人民币资产。应该说,这么做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实力,通常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有这个意愿而且也有这个能力,在中国内地组建专门的投资团队,并且要熟悉中国的法律,了解中国的监管规则,克服投资者所在国与中国的时差、文化差异等,当然也包括要懂中文,克服语言障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际投资者都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除了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还有大量的国际中小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者,他们也想购买、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特别是人民币债券类产品,但他们不见得有这个条件、实力和意愿到中国大陆来开户、购买和交易,他们可能很难克服其中的语言、时差、法律、文化和市场交易习惯、监管规则等方面的困难。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考虑,怎么能够使更多的国际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者能做到“足不出户”,在投资者所在国家当地金融市场,或者在离他比较近的国际金融中心就能买到他所期望持有的人民币债券类产品。比较而言,这种投资持有方式更广泛,针对遍布世界的所有国际投资者,而且其好处是这些人民币产品在当地购买、交易,遵守投资者所在国的法律、监管规则、交易习惯,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将更为国际投资者、特别是直接到中国大陆来开户投资困难的投资者所欢迎。

  这里面又有两种具体不同方式。一种是,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在当地市场发行、交易,也就是一二级市场都在当地,通常我们称之为“离岸人民币债券”及其市场,典型的如“点心债”、“狮城债”等。另一种是,最初的债券类产品在中国大陆发行并登记托管,但通过境内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境外投资者可在当地按照当地法律、市场和监管规则购买持有和交易这些初始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债券,通常称为“转托管”机制,比较典型的是香港的“债券通”和CMU机制。

  不仅如此,国际投资者做为非居民投资者,在持有人民币资产后,一方面要保值增值,并做好流动性管理,有了投资机会随时购买,预期变化随时售出;另一方面要规避汇率风险,要进行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对冲交易;还有一个方面是,他可能还想做回购、抵押担保等再融资,进一步扩大投资标的和资产篮子,进一步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等等。所有这些,就不仅意味着对人民币债券类资产本身的需求,同时也包含了国际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回购、担保、掉期、期货、期权、远期等衍生产品、衍生交易和衍生服务需要。

  这进一步涉及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围绕这些国际人民币债券产品供给、需求情况,我们在基础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方面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支持。

  这个时候,作为中国的金融当局、监管部门和金融市场,我们要积极考虑,怎么在相关基础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和保障,满足这些遍布全球的国际投资者、特别是国际中小投资者的需求,帮助他们既能够方便地在当地、在他们所在国家的金融中心,或者在离他们最近、最熟悉的国际金融中心,按照他们熟悉的语言文字、交易习惯、市场规则、法律法规等投资持有人民币债券类资产;同时,围绕着这些人民币债券类资产,按照其市场预期、风险承担能力等进行相应的流动性管理、套期保值对冲操作,在享受人民币债券较高回报的同时,管理好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风险。

  首先是在相关的跨境投资、登记托管和交易结算等基础制度安排上,要更多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满足国际投资要求。债券交易通常不仅涉及债券本身,对于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还涉及这些产品与人民币的交易结算和券款兑付问题,涉及人民币账户的开立和跨境结算问题,涉及人民币与投资者本国货币的外汇交易和同步交收问题,所以这个机制非常复杂,既涉及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还涉及人民币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类金融资产的交易结算,又涉及人民币和投资者所在国家本币的外汇交易结算。所有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制度配套安排,需要在法律法规上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规则。我们知道,所有的货币、金融资产以及本外币交易都需要相应的规则并按这些规则明确相应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机制,并建立与之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安排。

  去年我在这个论坛上讲了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问题,重点是讲国内债券市场的登记交易结算等问题。今天讨论的重点是怎么让境外的非居民国际投资者在投资持有人民币债券类产品时,我们如何在基础制度安排、基础设施架构以及相应的流动性支持方面,给这些国际投资者在当地、在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投资持有人民币债券类产品提供好的支持和保障。

  总体而言,在人民币国际债券这个领域,我们的步伐才刚刚走出去,还有诸多的领域需要深入探讨,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国际接轨,还有一系列的思想认识、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过,在与香港的“债券通”开放途径和香港CMU机制运行过程中,我们还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怎么支持帮助国际投资者不需要到中国内地来开户、投资和交易结算的经验做法,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其他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想,下一步我们就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借鉴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支持更多遍布在全球的国际投资者更好实现“足不出户”、在他们国家的金融中心或者离他们最近的国际金融中心,去方便地投资、持有、交易人民币债券类资产。

  限于时间,先讲到这儿。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中国债券论坛,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