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推动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 破解“人口零增长”焦虑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评论员 吴林静 刘艳美

  人口“零增长”的“敲门声”来了。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0.34‰的自然增长率,意味着中国又向人口零增长迈进一步。

  与之相伴,是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202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的14.2%。这是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相比2020年,这部分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增加了992万人,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我国已全面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过去一年,“少子化”“老龄化”的现象并没有更乐观。此外,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也从绝对数量和比重上出现进一步缩减。

  从总量上来看,“七普”与“六普”相比,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减少了4000多万。从内部结构来看,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16~24岁青年人群的就业情况。这部分青年人,受过良好教育,高校毕业生是其中主力。但梳理2021年逐月数据发现,16~24岁群体的调查失业率一度高至16.2%,最低也有13.1%。

  目前看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在以下几个特征:绝对量仍然较大(8.8亿人),但规模在逐步缩小(七普减少4000多万人),整体素质在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83年),但就业压力不小(存在岗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透过2021年的数据,这些特征并没有走出明显的乐观趋势。

  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8万”的数据一出,人们对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担忧,最终导向的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动力的深层顾虑。

  不过,也不必过于片面强调“人口红利”的作用,紧盯人口的绝对数量,认为生育率低了、老龄化了、劳动力少了,经济就不行了,这种分析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曾撰文指出,2010年以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生了逆转,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如何开启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源泉?需要“第二次人口红利”。

  催生“第二次人口红利”,不是寄望于生育率回到以往的水平,把第一次人口红利的过程重演一遍。新的人口红利,要从制度来,向改革要。劳动年龄人口要创造价值,需要相匹配的工作岗位,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人口结构已然变化,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关键之一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正如北大国发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姚洋所说,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当新冠疫情让全球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加复杂,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依靠人才,发展教育、布局长远,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应当成为重要的解题思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