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国际借贷理论

 

借贷理论

国际借贷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亦称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

核心观点

国际借贷理论的核心观点国际借贷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资本输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动。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国际借贷理论认为只有流动接待相等时,外汇供给也相等,外汇汇率保持稳定;当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当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对外债权超过对外债务,则形成国际借贷出超;反之,对外债务超过对外债权,则形成国际借贷入超。 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关系和利率水平等也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它们都是次要因素。   凯恩斯学派从国民收入与支出的一般均衡方面考察汇率变动,认为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会使国民收入支出增加,支出增加又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使本币对外贬值;相反,缩减国内消费与投资,会改善国际收支,使本币对外升值。缩减国内消费与投资就是减少国内“吸收”,减少外汇需求。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对外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改善又会形成新的均衡汇率。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