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温特尔主义

特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温特尔主义(Wintelism)在全球大行其道,中国也因此赶上了全球经济的战车。温特尔主义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

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在全球大行其道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温特尔主义以高科技为主,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120个月持续繁荣的奇迹。在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化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确保规则制定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温特尔主义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前者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力量,而后者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 影响

随着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的个人需求成为厂商的第一考虑要素,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尽可能多的顾客的需求。温特尔主义的产生对跨国公司经营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1、由多元化经营转向核心业务的专业化经营。由于温特尔制的巨大优势,跨国公司纷纷按照此理念组建或改造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其要旨是:(1)把公司的业务集中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2)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3)强调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培育、维护和发展。

2、更加追求集聚效益。在温特尔制下,因为企业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更加追求集聚,一般认为,积聚可以为企业带来外部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专业的技能劳动力;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相互促进,给企业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创造优越条件;有助于加强平等竞争,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使每个企业都能分享积聚带来的好处。所以,较之传统的制造企业,温特尔制下企业对集聚的追求更为强烈。

在“温特尔主义”生产方式下,当企业选择了自己在产品价值链中主要经营某个节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供应商。供应商竞争的重点不是投资,也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产品市场标准的提升和客户群的锁定。产品市场标准的制定者,不仅控制着整个制造产业的标准,还将通过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贯彻左右着整个产业的运行,同时,标准的制定者,也将成为市场的垄断者,它可以锁定几乎所有的客户群体。就这样,无数的供应商在烈的竞争中,促使了产业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整个全球相同产业的链条不断加快循环以及产业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身为一家供应商,如何才能在获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主导整个行业发展方向以及控制产品市场标准,并在引导整个产业升级的同时使自己成为顶级企业呢?答案只有一个,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快速的技术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种“温特尔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使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先行优势”的企业,它们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并整和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生产。这种领先技术的有机整合及其对市场形成的导向和控制等,往往使其他企业,特别是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超越,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根本无法实施超越。在“温特尔主义”时代,产品标准不断提升和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在加速,能够在设计标准中的某个环节上建立产业标准的企业有很尢的机会掌握核心技术,即使这企业的技术并非业界最好的技术。例如,微软与英特尔间结成的微英同盟是通过建立产业标准来掌握核心技术的。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APPLE的操作系统也许比微软的好,但是微软能够通过树立一个产业标准从而确立其核心技术拥有者的地位。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掌握着技术的大公司”被称作为“掌握着产业标准的大公司”。

兴起 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为了应对“3C”问题,人们开始将资源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他地方借助其他企业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和英特尔公司推出的温特尔平台,恰好能够满足横向一体化的需要,并且完全改写了游戏规则,控制整个价值链的大规模生产不再拥有竞争优势反而成为拖累。

温特尔主义的核心是技术标准的确立和推广以及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

模块化设计和制造使得信息产业的各个价值节点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企业不必再控制整个价值链,而只要占据价值链的某些高附加值等关键环节即可,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占据价值链中的某一个节点,从而同一价值链的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和更大的灵活性。全球采购和生产反过来又加速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的利润往往来自于新产品投放的前三个月,这又迫使企业不得不更快地把新产品投放全球市场以获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至此,福特式的纵向一体化瓦解,让位于更加灵活的横向一体化和价值链管理。

在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美国通过致力于技术标准的确立和推广而站在制高点。由于美国人力资本昂贵,而科研力量发达,美国公司就逐渐把需要大量投入、折旧加快、风险增大的生产领域分离到中国台湾等其他地区。这样,不仅免除了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自然资源的耗费,而且摆脱了对日本计算机硬件的依赖。目前的计算机生产,由微软和英特尔为首的美国公司不断提升技术标准并向全球推广,程序的编写在印度、硬件制造在中国台湾并向深圳、东莞、苏州等地转移,OEM和ODM等新的生产方式日益普及。显然,这一路线恰恰把电子生产大国日本给绕过去了,日本在信息化过程中既没有参与到产业链的分工又没有获取利益。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时代,是一个行业标准一统天下的时代,企业以网络化的方式协同作战,应对灵活多变的市场,而不再是工业化时代的庞然大物。需要占据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环节而不是控制整个价值链。反观日本企业,虽然它们制造的计算机产品在硬件技术、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可以超过美国,但是日本的几家大型计算机生产企业如富士通、NEC、日立等,在内部仍然采用纵向一体化的标准模式来发展,对外部产品之间互不兼容,更不与美国的主流个人电脑平台兼容。这使日本的计算机平台始终无法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产业标准,到90年代温特尔主义成型以后,日本企业只能在美国控制的标准架构下发展。在被迫接受这个现实之后,日本企业也未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坚持自创品牌,但由于技术标准一旦在全球确立,便具有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日本很难再推出新的标准与之抗衡,结果被中国台湾占了先机。日本的家电和汽车在20世纪70、80年代受益于丰田主义而强盛,但由于未能顺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在信息产业领域依然坚持丰田主义而输给了温特尔主义。

评价 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温特尔主义使得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1]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